[实用新型]大动态接收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2130.0 | 申请日: | 200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412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强;吴俊晨;苑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16 | 分类号: | H04B1/1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008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接收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领域中的大动态接收机,特别适用于电台中作接收机。
背景技术
目前,接收机是射频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接收机对接收到的微弱射频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下变频、滤波、前置中频放大、AGC放大,下变频到中频,再进行后续滤波和解调处理。
在无线接收机系统中,动态范围是其重要指标。无线接收系统的动态范围是指接收机能够接收的最大信号和最小信号之间的范围。受限于电路的热噪声,接收机不能接收功率无限小的信号,接收机能够接收到的最小信号电平就是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接收机也不能接收功率无限大的信号,随着接收信号的加大,超过接收机各个环节的线性范围,产生非线性,降低信噪比,影响后续的解调。
在现在的通信系统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弱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分贝,这就要求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也要达到几十至上百分贝才能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
现在常用的提高接收机动态范围的方法为采用可变增益放大器(VGA)制作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一般在下变频完成后,在中频频段放置一级或两级AGC电路。当中频频率比较低时,如20MHz以下时,中频AGC电路的动态范围可以达到70dB左右;当中频频率较高时,如70MHz以上时,中频AGC电路的动态范围只能达到60dB甚至更低。要再提高动态范围,一般的做法是在变频之前的射频通路上加上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但是随着频率的升高,集成的可变增益放大器越来越少,受限于器件的工艺水平,在射频频段只能用固定增益放大器、射频耦合器、射频检波器、运放、可变衰减器等器件搭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但是这种方法电路复杂,器件选型困难,AGC控制精度差,并且随频率的升高,动态范围也越来越小,很难做到100dB以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电路相对简单、较容易实现的大动态接收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动态接收机,包括低噪声放大器、可控衰减器、射频放大器、下变频器、本振、中频放大器、中频滤波器、耦合器、中频AGC、检波器、运放、电源,所述的耦合器为中频耦合器,所述检波器为中频检波器,中频耦合器和中频检波器工作于下变频器之后的中频频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端外接射频输入信号,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可控衰减器的输入端连接,可控衰减器的输出端与射频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射频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下变频器的射频输入端连接,本振的输出端与下变频器的本振输入端连接,下变频器的中频输出端与中频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中频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中频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中频滤波器的输出端与中频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中频耦合器的输出端与中频AGC的输入端连接,中频耦合器的耦合端与中频检波器的输入端连接,中频检波器的检波电压输出端与运放的输入端连接,运放的输出端与可控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中频AGC的输出端外接中频输出端,运放的参考电压输入端外接参考电压信号,电源输出电压V端分别与各部件相应的输入电压V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低噪声放大器单独制作一块印制板,本振单独制作一块印制板,可控衰减器、射频放大器、下变频器、中频放大器集成于一块印制板上,中频滤波器、中频耦合器、中频AGC、中频检波器、运放集成于一块印制板上,各印制板之间用电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各部件所集成的印制板均可独立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各部件所集成的印制板分别放置于屏蔽盒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变频器既可以是无源的,也可以是有源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变频器由一级或多级混频电路配合滤波器实现,所述的本振输出路数与变频次数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中频AGC由一级或多级可变增益放大器(VGA)配合检波电路实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收机电路信号通道的各部分之间均可以添加匹配网络。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21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
- 下一篇:用于铰接地连接设在汽车底盘中的构件的连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