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3824.6 | 申请日: | 2009-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2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同心风机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7/14 | 分类号: | F16N7/14;F16J15/16;F04D29/063;F04D29/10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13119 | 代理人: | 李志华 |
地址: | 2538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传动 组稀油 滚动轴承 润滑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机传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推广应用到水平传动滚动轴承稀油润滑通用机械设备中的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风机行业中滚动轴承润滑采用传统方式,轴承滚动体因重力及离心力的影响,表面稀油成膜能力差,经常处于半液体或边界润滑状态,滚动轴承因润滑不良产生磨损而报废的比率很大。因风机经常运行于振动、高温、粉尘等苛刻条件,所以易因润滑不良而产生摩擦,摩擦生热又使温度升高将膜层破坏掉或很薄,形成固体半固体摩擦时,金属间发生粘着,继而形成粗糙表面,轴承很快失去工作间隙而报废。水平传动轴端密封也成了老大难问题。虽然骨架油封、挡油环、填料、梳齿、螺旋等方法措施有不同程度的防止渗漏的效果,但复杂的结构和移动、磨损等运行不可靠性不能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免维护要求。尤其是现有设备中润滑和密封都是分开设计,结构粗旷,浪费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简捷、运行可靠、润滑充分、密封效果好、滚动轴承使用寿命长的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带有轴承和锁紧螺母的传动轴,传动轴穿过带有轴端侧盖的轴承箱,所述的传动轴上设置有内置有叶片的动力盘。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所述的动力盘设置在轴承单侧或双侧;所述的动力盘与传动轴或锁紧螺母定位连接;所述动力盘的出油轮缘内设有集渣沟槽;所述叶片的工作面为能使稀油向动力盘内侧运动的曲面;所述叶片的数量为3-20个;所述的动力盘连接有密封桶;所述的密封桶为锥形,其大端伸入轴端侧盖内部并与轴端侧盖径向间隙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传动轴上设置有内置有叶片的动力盘,动力盘连接有锥形密封桶。使用时动力盘随传动轴同角速度旋转,当叶片处于稀油液面以下时,叶片与动力盘内腔形成储油空间。随着叶片的旋转,稀油在重力、离心力作用下沿叶片弧度向动力盘内侧运动到达内壁产生压力,继续向前向外运动,经过积渣沟槽过滤金属屑、大质点颗粒后由动力盘内缘出口及端面小孔喷出。在喷射过程中,稀油具有一定的初速度能射入轴承深度间隙,且润滑油与运动部件产生撞击形成细雾,弥散整个运动空间。轴承滚动体、保持架、内外滚道之间被细雾所形成的油膜完全覆盖,轴承处于全液体润滑状态,并且油膜薄内摩擦力小,轴承运动阻力小,轴承寿命大大增加。而密封桶锥形大端深入轴承侧盖内部并与轴承侧盖径向形成间隙动配合,对弥散细雾凝结而形成的轴端渗漏有独特的密封效果。根据轴承尺寸大小,叶片的数量可为3-20个。根据需要,动力盘可设置在轴承单侧或双侧,动力盘可与传动轴或锁紧螺母定位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动力盘和密封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水平传动组稀油滚动轴承润滑、密封装置,包括轴承箱1,轴承箱1带有轴端侧盖2,带有轴承3、动力盘4、锁紧螺母5、密封桶6的传动轴7穿过轴承箱1和轴端侧盖2。如图2所示,动力盘4内设置有叶片8,动力盘4的出油轮缘内设有集渣沟槽9,密封桶6为锥形。
使用时,先将风机传动轴7安装上轴承3并用锁紧螺母5锁紧,然后将连接有密封桶6的动力盘4与传动轴7或锁紧螺母5定位连接,其后安放在轴承箱1中,将轴端侧盖2紧固在轴承箱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同心风机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同心风机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38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测量装置、血压测量方法和程序
-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的驻留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