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定位调节防撞功能的海上浮体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5782.X | 申请日: | 2009-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01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仲;侯金林;范模;马巍巍;李达;易丛;崔玉军;贾旭;于春洁;张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35/28 | 分类号: | B63B35/28;B63B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 畅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定位 调节 功能 海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定位调节防撞功能的海上浮体,特别是一种用于海上平台的上部组块安装的船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定位调节防撞功能的用于海上平台的上部组块安装的船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蓬勃发展,海上石油平台也不断的增大,特别是上部组块也越做越大,重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海上浮吊已经无法完成安装工作。
目前,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海上安装方法,该方法是先在导管架平台的腿上安装槽口,再在组块支撑腿下端安装插尖,然后将上部组块用驳船运输到导管架平台的槽口中,使组块支撑腿与导管架平台腿上下对齐后,将组块慢慢放下,使二者对接在一起。在上述的安装过程中,如何使组块支撑腿与导管架平台腿上下对齐且防止船与平台的碰撞就成了一个关键技术;此外,船舶由于受海浪海流等海洋环境作用,会发生偏移。因此,研究具有定位调节防撞装置的船舶已势在必行。
人工岛、海上建筑物等浮体的安装就位过程中也会产生碰撞和定位难的问题,因此,设计可准确定位和防撞的海上浮体,将会对这一领域带来很大的贡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可简洁高效准确的在海上平台槽口中进行定位调节防撞的海上浮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浮体本体,设于所述浮体本体舷外侧的护舷装置和设于所述浮体本体甲板的四周的定位调节装置;
所述护舷装置由横向护舷和纵向护舷组成,所述横向护舷由设于舷外侧沿船舷设置的支架和所述设于支架外侧的橡胶碰垫组成,所述纵向护舷由从所述浮体甲板向所述船舷外侧伸出的支架和设于所述支架伸向船舷外侧上的橡胶碰垫组成。所述纵向护舷设置于所述浮体进入海上平台槽口合适位置后位于海上平台槽口入口处的甲板上,使所述浮体进入所述进入海上平台槽口的合适位置时,卡在海上平台槽口入口处的导管架腿等位置,不能再向前行驶,以控制浮体的进入槽口的位置。
所述定位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浮体甲板四周(四角)的四台锚机和与所述锚机相连的系缆。四台锚机可在船艏设置两台,船艉设置两台,船艏或船艉的两台锚机以在船艏艉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大致对称设置。所述浮体可依靠四周的锚机和与所述锚机相连的系缆进行浮体左右或前后的移动,或原地旋转,达到浮体位置的变更与调节作用。该定位调节装置还可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浮体相当于船艉位置的两条系缆,具体可在船艉两侧每侧固定一条系缆,该两条系缆工作时两端分别系于所述浮体艉部和辅助工作船锚机上。
上述结构使浮体在进入海上平台槽口中时,横向护舷可缓冲浮体在左右晃动时对平台的碰撞,降低平台和浮体本身的损毁程度,纵向护舷可以控制所述浮体进入槽口的位置,并缓冲其进入槽口时对槽口及导管架腿的撞击,降低损毁程度。
定位调节装置的四台锚机通过系缆调节浮体与槽口间的距离,从而准确调节浮体停泊位置和停泊方向,两条水平系缆通过长度的变化来控制浮体在槽口方向的前后位移。
上述浮体可为用于海上平台上部组块安装的驳船。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设计,其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了上部组块与导管架平台的高精度对接,当上部组块与导管架对接时,可通过锚机和调节缆使驳船高精确地调整位置来保证对接工作顺利进行。解决了使用浮吊进行吊装对接之外的另一个海上安装手段的问题。2、本实用新型不但能有效防止驳船与导管架平台的刚性碰撞,还具有一定的抗风浪能力,可以在一定海洋环境条件下使用,使得在开阔又环境恶劣的海域进行海上定位调整作业成为可能。3、本实用新型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简单、成本低廉,可有效地提高海上作业的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用于人工岛、海上建筑物等浮体的安装就位过程。为了准确将这些浮体与其基础连接,并减小安装过程中的碰撞损毁,本专利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定位调节防撞功能的用于海上平台的上部组块安装的船舶,它包括:
一驳船本体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57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