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日光温室的框架结构墙体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6298.9 | 申请日: | 200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094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徐刚毅;刘明池;许勇;许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B2/64 | 分类号: | E04B2/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贺华廉 |
地址: | 10009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日光温室 框架结构 墙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适于蔬菜、花卉、苗莆、园林中使用的框架式的温室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温度及地理条件相差很大。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北方则气候干燥、寒冷,农作物大多是一季作物,因此大片土地只能是半年使用,半年闲置。为了提高北方土地的使用率,往往需要建造温室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亩产量,使土地得以充分利用。
常见的温室有两种,一种是加温型,一种是日光型。由于北方地区普遍具有日照充足的特点,更为节能的日光型温室成为推广型。而常用的日光温室的结构,是用砖、混凝土或土打墙做墙体,因此,这种结构的温室,具有如下的缺点:
1.墙体建造过程费时费工;
2.墙体材料可选择范围小;
3.土打墙墙体结构安全程度不够,温室跨度、高度受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日光型温室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追寻的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光温室的框架结构墙体,解决现有结构存在的墙体建造过程费时费工、墙体材料可选择范围小以及墙体结构安全程度不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日光温室的框架结构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日光温室的后墙由钢筋加气混凝土梁和钢筋加气混凝土柱组成框架结构承重体,钢筋加气混凝土梁和钢筋加气混凝土柱之间可填充由保温材料组成的异质保温墙体。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保温材料是板打墙、加气块或者聚苯板材料。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日光温室还具有后坡,所述的后坡包括由温室内至温室外依次连接的钢骨架层、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层和防水层。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日光温室还具有前坡,所述的前坡包括一个呈弧形的桁架结构,在桁架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薄膜。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日光温室还具有侧墙,所述的侧墙是加气混凝土砖山墙。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后墙所处的地基下间隔设置多数个混凝土垫块,每个混凝土垫块上均成型有一个开口朝上的凹室;在每个所述的凹室内以水泥沙浆胶连固定有一根所述的钢筋加气混凝土柱,所述的钢筋加气混凝土柱上端均伸出到地面上,所述的钢筋加气混凝土柱的上端通过至少一根所述的钢筋加气混凝土梁横向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1、由于不用砖砌结构形成墙体,而是用预先制造的加气混凝土柱和加气混凝土扁梁直接搭接构成后墙,因此可以大大加快建造速度,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2、由于采用加气混凝土柱和加气混凝土扁梁构成后墙骨架结构,显然具有质量轻、结构稳固而且成本低廉的优点,而且,加气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没有传热冷桥,避免温室内的热量散失,保温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板打墙安全性不够的问题,并且温室高度、跨度均可以自由扩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框架结构日光温室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后墙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后墙1;侧墙2;后坡3;前坡4;垫块5;水泥沙浆6;钢筋加气混凝土柱7;钢筋加气混凝土梁8;钢骨架层9;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层10;防水层11;保温被卷铺支架12;桁架结构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框架结构日光温室的整体结构剖视图,所述的日光温室是由后墙1、侧墙2(见图2)、后坡3与前坡4组成的密室结构,所述的前坡4包括一个呈弧形的桁架结构13,在桁架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薄膜(图中未示),以供阳光从温室的顶侧和前侧投射到温室内,提高温室内的温度,而所述的后坡3包括由温室内至温室外依次连接的钢骨架层9、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层10和防水层11,并在后坡3的外表面上固定有保温被卷铺支架12,用来将保温被(图中未示)固定在后坡3上,避免温室内热量散发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62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磷酸亚铁钛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层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