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6299.3 | 申请日: | 200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89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侯成双;刘再洋;赵晓奇;贾继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地址: | 10017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特别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液晶显示器行业中,存在着经常因为液晶显示器中的模块本身及整机结构的匹配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显示画面品质不良的情况。比如,在液晶面板厂家进行模块运输途中的颠簸造成的显示画面品质不良。此外,液晶显示器的下游整机系统(System Integrator,以下简称:SI)代工厂还将对液晶显示器进行信赖性测试,且测试条件越来越苛刻,震动测试(VibrationTest)频率为5~200Hz,X轴、Y轴和Z轴各做30分钟;跌落测试(Drop Test)为高度60mm~100mm不等,整机包装1角、3棱、6面分别进行跌落,这些测试的剧烈动作均易造成液晶显示器显示画面品质不良的发生。
图1为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模块前框(Bezel)101、第一模框架(Mode Frame)102、驱动IC柔性线路板(Chip on Film,以下简称:COF)103、圆柱支撑104、印刷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以下简称:PCB)105、后壳体106和液晶面板107。其中,液晶面板107设置在第一模框架102内,COF103连接液晶面板107和PCB105,用以将PCB105上产生的信号传输至液晶面板107,后壳体106的圆柱支撑104顶靠在PCB105的外保护上(金属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其会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当在液晶显示器模块运输途中或在做震动测试和跌落测试时,由于液晶显示器模块不能很好地被固定,当圆柱支撑104顶靠在PCB105上时,COF103会绷紧,并与边缘较锋利的第一模框架102摩擦,导致COF103磨损断裂。由于信号无法进入到液晶面板107,便产生我们常见的亮线和信号异常等现象。
现有技术中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提高液晶显示器模块的包材性能,另一种就是在整机机构易发生不良的位置加附衬垫以求起到缓解的作用,比如,可以在圆柱支撑104上贴附衬垫。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改善方法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隐患仍然存在;而且包材的改善及机构衬垫的贴附是以牺牲成本为代价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实现液晶显示器的整机机构匹配,较好地固定液晶显示器模块,避免由于机构不匹配所造成的显示画面品质不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模块前框、液晶面板、印刷电路板、驱动电路柔性线路板和后壳体,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模框架内,所述驱动电路柔性线路板连接所述液晶面板和印刷电路板,且与所述模框架接触,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后壳体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支撑在所述后壳体与液晶模块前框之间。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机构可以为卡扣式,其一端与所述后壳体连接,另一端卡扣住所述液晶模块前框的与所述后壳体相对的一端。所述支撑机构也可以为斜面式,其一端与所述后壳体连接,另一端以一斜面与所述液晶模块前框的与所述后壳体相对的一端相抵顶。所述支撑机构还可以为钩式,其一端与所述后壳体连接,另一端钩住并抵顶住所述液晶模块前框的与所述后壳体相对的一端。此外,所述模框架的与所述驱动电路柔性线路板接触的边缘为平滑曲面。
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通过对后壳体的支撑结构的改善和模框架边缘倒角设计,使得液晶显示器更为稳固,更符合整机匹配要求,可以避免由于外力因素所引起的COF被挤压磨损以致断裂的现象,从而减少显示亮线和信号异常的发生,大大提高整机性能及品质;并且由于只是进行模具的修改而没有增加额外的机构补救,从而有效控制了成本,简化了工序,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液晶模块前框; 102-第一模框架; 103-COF;
104-圆柱支撑; 105-PCB; 106-后壳体;
107-液晶面板; 108-第二模框架; 109-第一支撑机构;
110-第二支撑机构; 111-第三支撑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62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菜刀
- 下一篇:一种层流分段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