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增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8334.5 | 申请日: | 200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322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斯贝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27/00 | 分类号: | G01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10009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增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压力表校验器上的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压力表校验器上的增压装置均采用单向增压方式,即,增压装置中依赖活塞在缸体内的往复运动,活塞在工作行程进行空气压缩,实现增压,回程是空行程,工作区进气过程,这样使得增压时间大大延长,因此,一种能够快速增压的增压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型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增压装置单行程增压、增压时间长、能耗高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双向增压装置,包括传动机构,缸体,活塞组件,传动机构与活塞组件连接并带动活塞组件进行往复运动,缸体前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进气孔及排气孔,在所述进气孔及排气孔处分别设有单向阀,所述排气孔连接第一排气管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缸体的后端设有一与活塞腔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排气管道连通。
所述的双向增压装置,其中所述缸体后端的通孔与第二排气管道相连,第二排气管道通过一个三通与所述第一排气管道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活塞组件右移时,气源提供的压缩空气被增压器一次增压经第一排气管道排出;进而在活塞回程时,即活塞组件左移时,增压器一次增压的压缩气体P1再次进行增压,此时输出的气体压力P2在逐渐增大,因回程时活塞的受压面积进程时的活塞受压面积小了很多,因此P2在升高时,而传动机构的扭矩并没有增加,即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增压装置在提高功效的同时,降低了增压器传动机构的扭矩,降低了劳动强度。显然,与单向增压装置相比缩短了增压所需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增压输出压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向增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传动机构1 缸体2 活塞组件3 进气孔4
连接件5 排气孔6 管道7 三通8
管道9 通孔10 单向阀11 活塞腔12
活塞杆31 活塞32 压板33 固定螺钉34
密封环35 密封环3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配合一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说明,以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
参见图1,图中展示了一种双向增压装置,包括传动机构1,缸体2,活塞组件3,其中传动机构为现有技术中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1带动活塞组件3进行往复运动,缸体2前端设有连接件5,连接件5上设有进气孔4及排气孔6,且分别设有单向阀11,以及与排气孔6相连的管道7,在缸体2的后端设有一与活塞腔12相通的通孔10,该通孔10与管道9相连,管道7和管道9与三通8相连。其中,所述活塞组件3包括:活塞杆31,其末端连接传动机构1,前端连接活塞32,该活塞32通过前端的压板33以及固定螺钉34固定在活塞杆31的前端,所述活塞32上设有三道密封环35,活塞32的内孔与活塞杆31之间设有密封环36。
双向增压器是应用在压力表校验器上的增压装置,通过活塞组件3的往复运动达到两个方向均增压的目的,如图1所示,活塞组件3右移时,气源A提供的压缩空气被增压器一次增压排出,此时传动机构1的扭力F(右)=P1×S1,S1为活塞腔12的断面面积,活塞组件3左移时,增压器一次增压的压缩气体P1再次进行增压,此时传动机构1的扭力为F2=P2×(S1-S2),S2为活塞杆的断面面积,尽管P2在逐渐增大,但是受压面积S1-S2比S1小了很多,所以P2在升高,但F2没有增加,双向增压提高功效的同时,降低了增压器传动机构1的扭矩,降低了劳动强度。比现有的单向增压装置缩短了增压所需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增压输出压强。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斯贝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斯贝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83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