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8736.5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11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治国;李宪文;付钢旦;桂捷;巨亚锋;任国富;张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2 | 分类号: | E21B3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制 解封 压裂封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井下专用工具,特别涉及用于套管完井方式的油气井的压裂封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油田套管完井方式的油气井进行压裂改造,多采用扩张式K344封隔器或压缩式Y344封隔器作为封隔工具,依靠压裂时喷砂器的节流作用产生的油套管压差坐封;卸压后能自动解封。对于扩张式K344封隔器,受扩张式胶筒限制,特别是进行多层压裂过程中,如果压裂施工后封隔器以下油气层压力低于静液柱压力,压完上部油气层后,容易引起胶筒倒吸在下端肩部无法解封;引起胶筒上端局部沉砂卡钻。对于压缩式Y344封隔器,没有强制解封机构。通常使用中,由于压缩式胶筒的回弹性不足以克服下端活塞及其它部件的阻力,不能解封的几率较大,如果出现不解封现象,无法进行反洗井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具有强制自解封功能,如果出现复杂情况封隔器不能自行解封时,增加的反洗通道,能实现反洗井作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主要由上接头、中心管、反洗套、连接头、密封圈、上胶筒、隔环、中胶筒、外中心管、密封接头、活塞、固定螺栓、下中心管、滤网、解封弹簧、外缸套、压帽、下接头组成。其特征在于:上接头下端外螺纹连接反洗套,反洗套为圆筒状且壁上均匀分布有通孔。上接头下端内螺纹连接有中心管,中心管下端外螺纹连接有下中心管,在中心管的下端有进液孔,液体能通过进液孔流入中心管与下中心管之间的环形空间。下中心管下端螺纹连接有下接头。上接头和下接头能使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连接在井下管柱中。在反洗套的下端内螺纹连接有连接头,连接头为环形。在中心管的外壁上套有一个外中心管。外中心管能在中心管的外壁与连接头内壁之间滑动。连接头的内壁与外中心管之间有密封圈。在外中心管的下端螺纹连接有密封接头。外中心管内壁上有至少四条轴向长槽,用于反洗井时液体的过流通道。在外中心管的外壁上依次套装有上胶筒、隔环、中胶筒、隔环和下胶筒。
密封接头下端外螺纹连接外缸套,外缸套壁上均匀分布有孔。在密封接头的下部并套在中心管的外壁上有一个环形活塞。在活塞的下端固定有固定螺栓,固定螺栓的另一端连接在下中心管的上端面上。在外缸套的下端螺纹连接有一个环形压帽,压帽套在下中心管的外壁上。压帽能在外缸套上滑动。在外缸套与下中心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有解封弹簧。
所述的固定螺栓上有锁紧螺母,防止固定螺栓松动。
所述的活塞的上端有异型密封圈,压紧螺母与活塞之间螺纹连接用于压紧异型密封圈,防止反洗时异型密封圈外突。
在密封接头与外中心管之间有密封圈,增加密封性能。
在中心管的下端进液孔处固定有滤网,过滤杂质。
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工作原理: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坐封时,液体经过滤网、下中心管上的进液孔后作用于活塞,活塞向上滑动拉断固定螺栓推动密封接头压缩胶筒完成坐封。此时拉力传递至压帽压缩解封弹簧,油管卸压后受解封弹簧的弹性作用,压帽、外缸套、密封接头、活塞回弹至初始位置,封隔器胶筒受自身弹性恢复原状完成解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增加了强制解封机构,通过解封弹簧的回弹性,油管卸压后,推动坐封机构自动恢复原位,为压缩式胶筒回弹让出空间,增强了封隔器解封的可靠性,具有强制自解封功能。活塞起到坐封活塞与反洗活塞两种作用,简化了封隔器结构,当封隔器胶筒遇砂卡无法回弹解封时,可实现反洗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上接头,2.中心管,3.反洗套,4.连接头,5.密封圈,6.上胶筒,7.隔环,8.中胶筒,9.外中心管,10.密封接头,11.压紧螺母,12.异型密封圈,13.活塞,14.锁紧螺母,15.固定螺栓,16.下中心管,17.滤网,18.解封弹簧,19.外缸套,20.压帽,21.下接头,22.通孔,23.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强制自解封压裂封隔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87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