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9494.1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486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F7/12 | 分类号: | A61F7/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温度 自动 调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人体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人体体温降/升温的方法基本采用体表调温方法,该方法虽能达到目标温度,但其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诱导过程长,易过度降/升温,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易导致患者相应并发症,甚者增加死亡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通过与血管内血液温度进行冷热交换而达到患者体温的自动调节,可用于急救医学、神经内外科、心脑血管外科、烧伤外科等领域的治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通过与血管内血液温度进行冷热交换而达到患者体温的自动调节,其包括计算机和蠕动泵系统,其中,计算机包括信息管理平台、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
信息管理平台经接口控制电路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双向通信;信息管理平台设有显示屏;
温度检测模块通过数据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以一根A导管包覆数据线与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于外端;温度检测模块分别与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电连接;
蠕动泵系统包括冷媒介质、B导管,B导管内有一根折叠的细导管,细导管的两端口与蠕动泵泵腔相连,一个端口是与蠕动泵输出口相连通,用于冷媒介质流入,另一个端口是与蠕动泵输入口相连通,用于冷媒介质流出;B导管外端,即细导管的折叠端;
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分别通过控制线与蠕动泵连接;
计算机和蠕动泵系统安装在一个外壳内,并且计算机和蠕动泵系统之间通过数据线、控制线、电源线相连;A导管和B导管由外壳内伸出。
所述的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其使用时,将A导管外端的温度传感器插入患者膀胱或直肠,采集人体体内血液温度值;将B导管外端,即细导管的折叠端插入患者下腔静脉,用于调节人体体内血液温度;
进行冷热交换时,冷媒介质的温度、冷媒介质流动的速度信号实时传递到信息管理平台,于显示屏显示。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调节人体体温准确、快捷、方便、安全,大大降低了了患者相应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的工作原理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人体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它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平台、温度检测、温度控制、流量控制等电控系统,以及热交换和蠕动泵等机械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是体温控制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具有方便的患者各类信息数据库管理和开放的网络接口设计,更方便地对患者信息进行监控和具体操作指导。温度检测系统,能精确检测人体体内温度,精度达到±0.1℃。温度控制系统,其能准确地控制流体的温度,减少温度漂移和体内外复杂环境的干扰,使实际系统控制温度精度达到±0.2℃。流量控制系统,能准确地控制流体的速度,从而控制血管内温度降/升温速度的大小。
根据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血管内温度自动调节仪,是通过与血管内血液温度进行冷热交换而达到患者体温自动调节的医疗器械装置,包括计算机和蠕动泵设备,可用于急救医学、神经内外科、心脑血管外科、烧伤外科等领域的治疗。
计算机包括信息管理平台、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
信息管理平台,用于患者的各类信息集中管理,以及显示屏,用于血液温度与操作过程等显示;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人体核心温度;
温度检测模块是通过数据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将温度传感器的物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温度检测模块以一根A导管包覆数据线与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于外端,使用时,将温度传感器插入患者膀胱或直肠,采集人体体内温度值。
温度控制模块是通过控制线与蠕动泵设备连接,与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到的信息结合,决定进行冷热交换时冷媒介质的温度;
流量控制模块是通过控制线与蠕动泵设备连接,与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到的信息结合,决定进行冷热交换时冷媒介质的速度。
信息管理平台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双向通信,温度、速度信号实时传递到信息管理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94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支承辊拆装机
- 下一篇:带弹簧的钉导向柱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