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蒸汽熨斗化汽室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3045.4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12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超;匡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贵超;匡柳 |
主分类号: | D06F75/24 | 分类号: | D06F75/24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450浙江省余姚市马***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蒸汽熨斗 化汽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将冷水快速汽化为高温高压干蒸汽的新型蒸汽熨斗化汽室。
背景技术
现用于家用电熨斗和工业电熨斗中将冷水汽化为干蒸汽的化汽室一般数量较多,由汽化座上的隔离板相隔而成,并通过汽化座上的发热管进行加热,同时汽化座上还设有连通最后一个化汽室的的出汽室,出汽室内设有出汽孔,在隔离板上设有沿出汽路径依次贯通各个汽室的出汽通道。当冷水进入化汽室内并通过固定在化汽室内的一种化学制剂分散后,被加热汽化为水蒸汽,并通过各个出汽通道到达出汽室的出汽孔喷出工作。这种蒸汽汽化方式的缺陷是:一、该结构的出汽通道横切面面积通常较大,容易降低化汽室内的蒸汽压力,而数量较多的化汽室必然需要更多的隔离板进行相隔,过多的隔离板数量往往占据大量汽化空间,使得化汽室内的水没经过充分汽化就从出汽孔喷出工作,化汽效果较差,无法得到较好的高温干蒸汽;二、化汽室内的化学制剂固定不可靠,而面积较大的出汽通道容易使脱落后的化学制剂随着蒸汽流通到达出汽室,并经出汽室的出汽孔喷出污染工作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不需使用化学制剂分散即能快速将水汽化为高温高压干蒸汽,并且化汽可靠、效果较好的新型蒸汽熨斗化汽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蒸汽熨斗化汽室,其包含汽化座,该汽化座上设有由隔离板相隔而成的多个化汽室和连通最后一个化汽室的出汽室,出汽室内设有出汽孔,汽化座上还设有加热化汽室的发热管,同时在化汽室和出汽室上盖有汽化盖,该汽化盖上设有进水孔;所述的隔离板上设有沿出汽路径依次贯通各个汽室的出汽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出汽通道横切面面积为2~5平方毫米。
所述的出汽通道有大、小端,且进汽端小于出汽端。
所述的化汽室有2~4个。
所述的化汽室的优选数量为3个,分别为第一化汽室、第二化汽室和第三化汽室。
所述的第一化汽室和第二化汽室的底部设有矩阵排列的加热块。
所述的第三化汽室内设有多个高度低于隔离板侧壁的档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蒸汽熨斗的汽化座上由隔离板相隔出五个以下的化汽室,并将隔离板上所设的沿出汽路径依次贯通各个汽室的出汽通道横切面面积设计为小于5平方毫米,改进后的化汽室结构无需采用化学制剂分散即能快速将水汽化为干蒸汽,而面积较小的出汽通道也能有效提高化汽室内的蒸汽压力,使化汽保持一定时间以进行充分汽化,故化汽效果好,能从出汽孔喷出高温高压干蒸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立体图(内有水和蒸汽流向箭头)。
图3为图1安装上汽化盖后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1-汽化座、2-第二出汽通道、3-第二化汽室、4-第三化汽室、5-档板、6-第一出汽通道、7-第三出汽通道、8-出汽室、9-出汽孔、10-第-化汽室、11-发热管、12-加热块、13-汽化盖、14-进水孔、15-隔离板。
新型蒸汽熨斗化汽室,其包括汽化座1,该汽化座中部设有两个由隔离板15隔离成左、右位置的第一化汽室10和第二化汽室3、以及位于两个化汽室两侧的两个第三化汽室4。在第一化汽室和第二化汽室的底部设有多个矩阵排列的加热块12,该加热块与化汽室底部为铸铝一次成型,利用该加热块增加受热面积,可起到将水分散并快速加热的目的,因此无需使用现有的化汽室结构中通常需要采用的一种化学制剂进行分散;在第三化汽室侧壁上依次设有多个档板5,该档板高度低于隔离板侧壁,可阻挡经过第三化汽室4的水蒸汽中所混杂的少量液态水,并使该液态水在第三化汽室内被重新汽化。汽化座后部设有”U“型发热管11,该发热管为三个化汽室的发热提供热源。汽化座前部设有一个由隔离板15隔离成的出汽室8,该出汽室内设有多个出汽孔9,高温高压干蒸汽经该出汽孔喷出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贵超;匡柳,未经张贵超;匡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30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