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辐射消除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5167.7 | 申请日: | 200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360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徐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碧勇 |
主分类号: | H01R13/70 | 分类号: | H01R13/70;H01R13/717;H01R13/66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红英 |
地址: | 315300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辐射 消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消除电脑等用电设备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的电磁辐射消除器。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及电脑等用电设备会产生电磁辐射,一般市电电源没有接地线,用电器的接地端悬空,无法接通大地从而将电磁辐射释泄,如电脑显示器、电脑主机、鼠标和键盘等外设都会产生远高于安全标准的电磁辐射,用电器各自产生的电磁辐射会相互干扰影响彼此工作,并且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具有一定危害。现有的电磁辐射消除器包括壳体、连接于壳体两端的电源输入插座、电源输出插头以及位于壳体内的主电路板,主电路板上设有辐射采集电路、电源检测电路和过压保护电路,通过辐射采集电路将来自于用电器内原本悬空的接地线上的电磁辐射耦合到输入电源的零线上,从而消除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辐射消除器存在的问题是:1)没有零线检测电路,而市电电源经常会出现零线和火线反接的情况,而当辐射消除电路接到火线上时,根本起不到消除电磁辐射的作用;2)由于没有过热保护,电磁辐射消除器长期在散热不佳的场所使用时可能导致烧毁;3)壳体两端连接的输入插头和输出插座采用的都是硬质导线,难以调整角度,使用多有不便;4)没有电磁辐射检测设备,使用者无法得知电磁辐射是否已经被消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零线检测功能的电磁辐射消除器,其工作可靠、适应性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电磁辐射消除器,包括壳体和主电路板,主电路板设有输入端AC1、AC2和输出端AC1′、AC2′,主电路板包括由电阻R5和电容C1并联后与接地端GND连接组成的辐射采集电路、由串连于两输入端之间的LED灯NL2和限流电阻R6组成的电源检测电路;以及由连接于两电源输入端之间的压敏电阻S/G构成的过压保护电路,主电路板上还设有零线检测电路:由触摸片CP、限流电阻R3、LED灯NL1、限流电阻R4、并联后的电阻R5和电容C1与开关SW1的静触点依次串联,开关SW1的两动触点分别与两输入端通过限流电阻R1、R2电连接,用手触摸触摸片CP,若LED灯NL1亮,则拨动开关SW1使动触点与零线连接。
并联后的电阻R5和电容C1与接地端GND之间连接有热敏电阻PR1。
其壳体两端设有电源输入插座和电源输出插头,所述壳体在输出插头一侧设有万向轮,输出插头通过万向轮与壳体可转动连接。
还包括分体设置的电磁辐射测试笔,测试笔包括天线ANT、场效应管T1和三极管T2、用于辐射显示的发光二极管LED1、用于电源显示的发光二极管LED2、直流电源BAT,天线ANT通过限流电阻R9与场效应管T1栅极连接,场效应管T1源极通过开关K1与直流电源BAT正极连接,场效应管T1漏极与电源BAT负极电连接,场效应管T1源极与三极管T2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D1连接;三极管T2发射极与电源BAT负极连接,三极管T2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LED1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正极通过电阻R7与电源BAT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2正极通过电阻R8与电源BAT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2负极与电源BAT负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加入零线检测电路,保证工作可靠;热敏电阻可以保证电磁辐射消除器不会因过热而发生故障;万向轮的设置使得电磁辐射消除器的连接更为灵活,不受用电器相对电源摆放角度的限制;电磁辐射消除器还配有分体设置的电磁辐射测试笔,可以快速便捷地检测环境电磁辐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电路图;
图3为电磁辐射测试笔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电磁辐射消除器,包括壳体1、连接于壳体1两端的电源输入插座2、电源输出插头3以及位于壳体1内的主电路板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碧勇,未经徐碧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51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