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出租车隐匿型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5493.8 | 申请日: | 200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97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黄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成林 |
主分类号: | H04M11/04 | 分类号: | H04M11/04;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1100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租车 隐匿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隐匿触发手机且通过手机语言报警的出租车隐匿型报警器,属报警器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CN2592447Y、名称“汽车司机求救报警器”,该报警器由报警灯、扬声器、匙扣发射机、闪光报警电路、电声报警电路、无线遥控开关、汽车防盗开关、主机壳组成。闪光报警电路、电声报警电路、无线遥控开关、汽车防盗开关装入主机壳内;主机壳外,由导线分别连接报警灯、扬声器、手拔开关S1、S3、脚制动开关S2及汽车防盗输出端。其不足之处:一是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二是需要专门的无线收发通信信道及后台监控服务系统,不仅投入大,而且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利用现有手机通信信道及GPS系统进行隐匿语言报警的出租车隐匿型报警器。
设计目的: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1、手机键盘设有电源开关及单键触发报警键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电源开关与单键触发报警键的配合使用,既可以有效地防止误操作,避免误报警,又可以及时地能地单键触发报警键直接接通110报警电话、触发手机内置的语音报警芯片,语音报警芯片将事先录制好的语言报警求救内告诉110值班警官,110值班警官即可通过GPS追寻到报警出租车所在地,并通知附近的警员在劫匪不知情的情况下,救助出租车司机。2、手机中的听筒导通控制键设置在手机侧部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了不让劫匪得知司机报警的信息,手机听筒的导通与否由听筒控制开关控制。平时,听筒控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报警后,110值班警官只能听到司机和劫匪的说话,司机和劫匪听不到警官的说话,以达到隐匿报警、监听的目的。只有当出租车司机认为安全的情况下,通过手动接通(闭合)听筒控制开关,才能像手机一样和警官进行对话沟通。3、手机中GPS芯片工作与否通过单键触发报警键控制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当触发单键触发报警键报警时,GPS同时处于工作状态,警务人员随时可以得知出租车所处的地理位置。
技术方案:出租车隐匿型报警器,它包括手机,所述的手机键盘设有电源开关及单键触发报警键,手机中的听筒设有听筒控制开关。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充分利用手机现有手机的通信信道作为出租车报警器的通信信道,因此无需建立专门的通信信道;二是结构简单,成熟,可靠,制造成本低;三是操作隐匿性好,不易暴露;四是实现了隐匿语音报警、监控、准确定位、及时求助的目的,使出租车司机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求助。
附图说明
图1是出租车隐匿型报警器的结构示间图。
图2是出租车隐匿型报警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和2。它包括手机5,所述的手机5键盘设有电源开关2及单键触发报警键4,需要报警时,首先接通电源开关2,然后再通过手动触发单键触发报警键4,单键触发报警键4直接触发110报警号码及内置语音报警芯片,该语音报警芯片在手机5与110报警电话接通后,自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报警求救语音。手机5中的听筒设有听筒控制开关6,报警时,听筒不接收语音信号,以达到隐匿报警的目的;报警结束或出租车司机认为安全时,接通听筒控制开关6,即可像正常手机一样与警员通话。手机5中设有GPS芯片且GPS芯片工作与否由单键触发报警键4控制。也就是说,当单键触发报警键4接通时,GPS芯片处于工作状态,当单键触发报警键4断开时,GPS芯片不工作。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手机5位于司机座椅1的侧部。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手机5电池为外接电源且通过电源变换器与车载电源连接。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简单文字描述,而不是对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成林,未经黄成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54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