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缝隙式气阀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7336.0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217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立德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5/08;F16K31/6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院士路66***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缝隙 气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控制阀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缝隙式气阀结构。
背景技术
燃气灶所使用的通气阀多采用二通截止阀,该截止阀的中间制有圆柱形的通气孔体,如专利号为ZL200520012786.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球阀》(公告号为CN2802214Y)就是此类设计;包括有阀体、阀杆、球形阀芯、密封环和密封件,球形阀芯可转动地设置在阀体内,阀杆与球形阀芯相固定,且在阀体与阀杆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其密封件包括有O形密封圈和填料密封圈,O形密封圈为卡套在阀杆中,在位于O形密封圈上方的阀杆外周上填置有填料密封圈,并有压紧块将填料密封圈封置于阀体中。球形阀芯中圆柱形的通气孔在日常操作时,该通气孔在阀杆转动时,通气流量变化较大,要么处在最大通气状态,或者处在完全闭合状态,通气量不可调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设计先进、气流通过量可控及气流控制精度高的缝隙式喷气孔的阀门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缝隙式气阀结构,包括中间通腔的阀本体,该阀本体中间通腔的中间部位紧密转动配合有球形阀芯体,球形阀芯体中间制有贯通的穿气孔,穿气孔为缝隙道口结构;并且该穿气孔制有长轴距端和短轴距端;阀本体上安装有转动手柄,并且该转动手柄控制球形阀芯体的转动;穿气孔长轴距端间连接线与球形阀芯体的转动平面平行。
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穿气孔第一种技术方案为:上述的穿气孔为腰形缝隙道口,穿气孔长轴距端为尖角,穿气孔短轴距端为弧形边。
上述的穿气孔中长轴距端与短轴距端间距离值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为:上述的穿气孔长轴距端间的距离值与短轴距端间的距离值之比值范围为2倍至6倍。
上述的穿气孔中长轴距端与短轴距端间距离值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上述的穿气孔长轴距端间的距离值与短轴距端间的距离值之比值范围为3倍至5倍。
上述的穿气孔中长轴距端与短轴距端间距离值的第三种技术方案为:上述的穿气孔长轴距端间的距离值与短轴距端间的距离值之比值为4倍。
上述的穿气孔第二种技术方案为:上述的穿气孔为椭圆形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阀本体中间通腔的中间部位紧密转动配合有球形阀芯体,球形阀芯体中间制有贯通的穿气孔,穿气孔为缝隙道口结构;并且该穿气孔制有长轴距端和短轴距端;阀本体上安装有转动手柄,并且该转动手柄控制球形阀芯体的转动;穿气孔长轴距端间连接线与球形阀芯体的转动平面平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穿气孔为狭长的缝隙,改变了原先气孔为圆柱孔结构,其结构合理,设计更先进;狭长缝隙结构,在转动手柄4旋转时可以有效的控制气流的通过量,提高了气流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纵向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图标号说明如下:阀本体1,球形阀芯体2,穿气孔3,长轴距端3a,短轴距端3b,转动手柄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缝隙式气阀结构,包括中间通腔的阀本体1,该阀本体1中间通腔的中间部位紧密转动配合有球形阀芯体2,球形阀芯体2中间制有贯通的穿气孔3,穿气孔3为缝隙道口结构;并且该穿气孔3制有长轴距端3a和短轴距端3b;阀本体1上安装有转动手柄4,并且该转动手柄4控制球形阀芯体2的转动;穿气孔3长轴距端3a间连接线与球形阀芯体2的转动平面平行。
本实施例一是这样实现的:穿气孔3为腰形缝隙道口,穿气孔3长轴距端3a为尖角,穿气孔3短轴距端3b为弧形边。穿气孔3长轴距端3a间的距离值与短轴距端3b间的距离值之比值范围为2倍至6倍。
进一步论述:穿气孔3长轴距端3a间的距离值与短轴距端3b间的距离值之比值范围为3倍至5倍。
更进一步论述:穿气孔3长轴距端3a间的距离值与短轴距端3b间的距离值之比值为4倍;球形阀芯体2与阀本体1内腔之间紧配,即可以在转动状态下实现对燃气的密封截止功能,而且球形阀芯体2与阀本体1内腔之间一般还垫设有耐磨密封件。
实际上的穿气孔3为狭长的缝隙,这样在转动手柄4旋转时可以有效的控制气流的通过量,提高了气流控制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立德,未经陈立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73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表面电容技术触摸屏
- 下一篇:办公设备的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