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氩弧焊钢带对接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7991.6 | 申请日: | 2009-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5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尹兴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质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7 | 分类号: | B23K37/047;B23K9/18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 33215 | 代理人: | 潘浙军 |
地址: | 318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氩弧焊钢带 接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机定子、转子、电动车定子等钢带条料的对接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备卷绕式电机定子铁芯用的钢带条料,需要将钢带上料到模具中进行加工处理。一条生产线中需要不停供应着多卷的钢带条料。当一卷钢带条料用完后,就需要人为地停机上料,将新的一卷钢带条料再接上模具,产生了料尾和料头,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按每条线每天平均使用12卷钢带条料计算,相对浪费就达到3.5公斤,80条生产线每年浪费多大100多吨,上料需要两个人合作,浪费人力。并且,产品的报废率也非常高,往往最后两个产品因为材料长度不够而产生报废,一年下来,材料的浪费何止100多吨。另,相对模具的故障率会比较高,因为在上料过程中,冲切料头,料尾很容易打掉冲刀,而且刀具是采用国外进口优质合金,成本相当高。国内的进口设备中也有一部分钢带对接机,设备整体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成本高,很难在市场上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可以使钢带条料实现对接,减少料头和料尾的浪费,降低模具的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氩弧焊钢带对接机,包括有一机体,在机体内安装有氩焊机,氩焊机连接有焊枪,其特征在于:机体上具有钢带条料对接操作台,驱动气缸通过铰链机构连接压座,电机通过螺杆连接焊枪。
所述的机体上还包括有切刀和定位块,切刀是当条料对接端面不平整时,切刀再次平整条料对接端面;定位块是在条料对接前,将料尾或料头的对接端面定位在焊枪的工作位上。
所述的操作台具有中央操作台,两侧具有辅佐操作台,操作台分别设置有压座,料头的对接端面和料尾的对接端面通过压座定位在中央操作台上,料头和料尾的延伸部份被压座定位在两侧的辅佐操作台上,这样的结构保证焊枪在工作时,条料之间的对接端面接触紧密而不偏离。
所述的机体上设置有手动按钮和脚踏开关,保证操作时的安全性。
采用上述结构的氩弧焊钢带对接机,通过操作台和压座定位料条,焊枪工作后可连接料头和料尾,使条料始终保持连续的一条,条料可以无限制的连接,减少了料头和料尾的浪费,相对模具的故障率也降低了,减少产品报废率,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氩弧焊钢带对接机,包括有一机体1,在机体内1安装有氩焊机2,氩焊机连接有焊枪3,机体1上具有钢带条料对接操作台4,驱动气缸6通过铰链机构7连接压座5,电机8通过螺杆9连接焊枪3。其中操作台4具有中央操作台41,两侧具有辅佐操作台42、43,操作台4分别设置有压座5,其中中央操作台41上具有两个压座5,料头11的对接端面和料尾12的对接端面通过压座5定位在中央操作台41上,料头11和料尾12的延伸部份被压座5定位在两侧的辅佐操作台42、43上,这样的结构保证焊枪3在工作时,条料之间的对接端面接触紧密而不偏离。
如图1所示,所述的机体1上还包括有切刀10和定位块,切刀10是当条料对接端面不平整时,切刀10再次切平整条料对接端面;定位块是在条料对接前,将料尾12和料头11的对接端面定位在焊枪3的工作位上。机体1上设置有手动按钮13和脚踏开关14,保证操作时的安全性。
工作的时候,打开机体上的工作灯,料尾12放置在中央操作台41的右侧和辅助操作台43上,利用定位块限定料尾对接端面的到正确位置,启动驱动气缸4,压座5定位住料尾12;料头11放置在中央操作台41的左侧和辅助操作台42上,左移料头11,使得料头11对接端面和料尾12对接端面接触紧密后,启动驱动气缸4,压座5定位住料头11。启动电机,焊枪3移动到工作位置后,启动开关,焊枪3工作,即可完成焊接工作,料头11和料尾12连接成一条,实现钢带条料的对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质电机有限公司,未经信质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7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