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混凝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8772.X | 申请日: | 2009-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8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和;马宏瑞;钱增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12368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水处理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物化处理中的混凝反应设备,更具体说是一种具有控制二种以上药物加入的混凝反应设备,属环保设备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污水的物化混凝法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和胶体杂质。传统的混凝反应器基本上都采用反应釜(槽、罐或池)、一次加入反应药剂,通过机械搅拌进行反应,这种混凝反应器已有众多的文献报道,这里不作具体的展开。
在对混凝反应器的改进中,大多是针对反应釜(槽、罐或池)中药剂和污水的混合性能方面进行,如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3月7日公开的“一种沉淀器”该专利文献报道的沉淀器通过管道混合器与沉淀器壳体之间设有筒胆、沉淀器在筒胆内设有多个斜板等结构改进,延长了混合的路线和时间,使水和药剂的混合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但是,上述的混凝反应器仍存在以下不足:设备的占地面积大、加药不易控制、难以实现多种药剂的添加、药剂与污水的混合反应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拟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加药容易控制、可实现多种药剂的添加、药剂与污水的混合反应效率高的污水处理的混凝反应器。它能充分发挥药剂的反应机理和作用,实现分段分步加药控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混凝反应器,它包括相互管道连接进水段、反应段和出水段,所述进水段包括进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管道连接的污水进液泵;所述出水段包括出水管;所述进水段还包括与所述进水管管道连接电磁流量计;所述反应段包括二个以上的单联混合反应器,所述单联混合反应器包括混合反应管和加药装置,所述混合反应管的管道内设有混合旋叶;所述加药装置包括与混合反应管连通的主进液支管;所述单联混合反应器之间管道连接。
所述进水段的进水管上还接有止回阀。所述单联混合反应器之间管道连接为:相邻混合反应管之间通过一个“U”形连接管和一个“J”形连接管管道连接。所述加药装置还包括辅助进液支管,所述辅助进液支管与混合反应管连通。所述加药装置的主进液支管上设有主管止回阀和计量器。所述加药装置的辅助进液支管上设有辅管止回阀和辅管球阀。所述混合反应管的管道内设有二个以上混合旋叶,所述混合旋叶包括左旋混合旋叶和右旋混合旋叶。
采用上述方案,将待处理的污水通过污水进液泵以流量计控制的流量泵入(流量可根据水量和水质的要求控制),污水进入第一个单联混合反应器.将不同的混凝剂、混凝增效剂、絮体助凝剂、酸碱调节剂等各种参与混凝反应的药剂计量送入混合反应管内,进行反应.一方面由于本实用新型有二个以上的单联混合反应器,可根据污水的实际特点和药物的反应机理、反应前后顺序,在不同的单联混合反应器的混合反应管内加入具有针对性的药剂,同时,由于加药装置还包括辅助进液支管设置,还可在同一单联混合反应器上分别加二种混合药剂;另一方面,由于混合反应管的管道内设有混合旋叶,药剂与污水借助于混合旋叶的剧烈旋流搅拌和水流强烈扰动作用,使得药物在污水中均匀扩散和与混合.另外由于相邻混合反应管之间通过一个“U”形连接管和一个“J”形连接管管道连接,使混合反应管中药物在污水中快速均匀混合后,混合液在U”形连接管和“J”形连接管中流动平稳,有利于絮体的形成,最后使出水达到固液分离的要求.总之,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混凝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加药容易控制、可实现多种药剂的添加、药剂与污水的混合反应效率高等优点.它能充分发挥药剂的反应机理和作用,实现分段分步加药控制.
针对酸性染料生产排放的污水,其CODcr浓度为13000mg/L,色度10000倍(稀释倍树)。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混凝反应器(四联混合反应器),与传统混凝反应槽比较,配合相应的同样配方药剂对污水处理的试验结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87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