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多用一次性体液收集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9182.9 | 申请日: | 200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679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郑秀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秀云 |
主分类号: | A61F5/451 | 分类号: | A61F5/451;A61B5/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蔡正保 |
地址: | 318000浙江省台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多用 一次性 体液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多用一次性体液收集器。
背景技术
体液收集器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在临床所使用的体液收集器普遍存在着不直观、测量不准确、固定不方便等缺点,中国专利号为200520084071.0的改良一次性密闭式尿液收集器,它通过将导尿管通过夹圈与带莫非氏滴壶的导管和带刻度的集尿瓶连接,带刻度的集尿瓶与带调节器的胶管连接,带调集器的胶管和一次性引流袋连接,虽然在理论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一般病床高度是50cm,现有的引流管长度都在50cm左右,引流袋只能挂附在床架上面悬吊,而且由于引流管长度过短造成患者的活动空间不足。上述专利中所述的引流装置的终端是引流袋,其容量刻度与实际也存在着差异,临床上计量不够准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收集多种体液并能直接准确观察体液排放速度、量及性状的一次性体液收集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的一次性体液收集器,包括带调节器的导管和带刻度的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收集器为长方体容器,其顶面上设置有口径一致的接口一和接口二,接口向收集器内部延伸制成滴管结构,接口一或接口二设置有带空气过滤器的塞子。收集器底部设置一个具有开关结构的排液口,其开关结构为塞子。导管的一端制有与导尿管相固接的套接结构。收集器内部位于其中接口一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带刻度的硬质隔离腔,隔离腔上设置有可与收集器内部连通的通道装置。收集器的侧面上设置有挂钩。收集器由硬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收集器和隔离腔上分别标注有刻度,接口内端制成滴管结构,可以观察到体液的排放速度和单位时间的排放量。(1)当需要观测量小的排出体液时(如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小时尿量时),可以通过隔离腔上方设置的接口一输入;(2)当需要观测量大的排出体液时(如膀胱、前列腺手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可以通过接口二输入;(3)当用于负压吸引操作时,可以通过隔离腔上方设置的接口一接负压管子,接口二连接管直接连接吸引管。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观测体液的排放速度和排放量,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的病情变化,在抢救危重病人、术后监护等情况下,可以直接观察到应用补液、利尿、脱水等治疗后的起效时间及用药后的效果,为医生及时提供准确、真实的病情资料,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有效救治提供依据,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实用新型的收集器采用长方体结构,可以平稳的放置在地面上,而通过收集器上设置的挂钩结构也可以将收集器稳固地挂在床档上,避免了晃动和倾倒。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加工材料均符合医用要求,具有无毒、抗菌、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调节器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带调节器1的导管2和带标准刻度为3000ml的长方体硬质透明塑料收集器3,收集器3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口径一致的接口一31和接口二32以便与导管2插接,两接口向收集器内部延伸为滴管结构。导管2长度设置至少1m,可以保证患者在病床上有足够的活动余地,导管2的一端通过套接结构21与输尿管套接,另一端可以根据需要与接口一31或接口二32相接。在收集器3内部位于接口一31的下方设置有一个标注刻度容量为200ml的隔离腔34,隔离腔可采用硬质透明塑料制成的漏斗型或者量筒型,本实施例采用的为在收集器中上角划出的倒立锥状隔离腔,收集器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可开关的排液口33。收集器3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挂钩5,可将收集器3挂在床杠上,若导管2的长度足够,在不影响患者的活动空间的前提下,也可直接将收集器3放置在地面上,由此可解决收集器3的稳固和不着地面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秀云,未经郑秀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91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