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簧的自动翻转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9311.4 | 申请日: | 200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501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叶超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超英 |
主分类号: | B21F33/00 | 分类号: | B21F33/00;B21F27/16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自动 翻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自动生产床芯的装置中的部分组件,特别与一种使得床芯弹簧的自动翻转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目前,在床垫的生产中,首先将钢丝从线架上引入弹簧卷绕机,卷出一个一个独立的弹簧,再将弹簧排列成组放置,通过自动串簧机串簧,把新一组的弹簧用钢丝同前一组弹簧串接固定。等到规定的组数都固接好,一个床芯就完成了。
在传统的床垫生产工艺中,弹簧卷绕机和自动串簧机是两个独立的设备,从弹簧卷绕机中形成的每个独立弹簧,紧密排列在输出槽中输出。通过人工收集、搬运,并手工将弹簧安置在自动串簧机的夹具中,等待串簧。
这样,传统的床垫生产工艺,弹簧的运送全部都是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因此,有些企业在弹簧卷绕机和自动串簧机之间设置传送带,但是弹簧从弹簧卷绕机中输出时为横向放置,而自动串簧机上的弹簧需要竖直放置,等待串簧。所以简单设置传送带,只是减少人工搬运,但是弹簧仍然需要手工翻转,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串簧。
鉴于此,本发明人研究出一种弹簧的自动翻转装置,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簧的自动翻转装置,使得弹簧从弹簧卷绕机中输出后自动翻转,由横向放置变为竖直放置,并能在传送带上传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弹簧的自动翻转装置,具有步进式输出机构和翻转机构;步进式输出机构与弹簧卷绕机相连,包括导向槽、链轮、链条和推动板;导向槽的两侧为一长一短,短侧为弹簧的输出口;链条上等间距固定推动板,链条与链轮配合,水平传动,传动中位于链条上边的推动板在导向槽中间移动;翻转机构包括内附磁性元件的多棱柱状转轮,且传送带套置在多棱柱状转轮上;多棱柱状转轮的周边靠近弹簧的输出口,导向槽与多棱柱状转轮形成直角。
所述步进式输出机构的导向槽内具有适合弹簧座圈嵌置的卡槽。
所述导向槽的卡槽由上导轨和下导轨配合形成。
所述多棱柱状转轮为等六棱柱状转轮。
所述多棱柱状转轮也可以为等八棱柱状转轮。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可以把弹簧卷绕机中输出的弹簧,放置在步进式输出机构上等间距横向输出,经过内附磁性元件的多棱柱状转轮,将弹簧座圈吸附在多棱柱状转轮的周边,随着转轮的转动弹簧变为竖直放置,同时进入传送带传送到下一环节。这样,就可以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就可以把弹簧从横向转变为竖直放置,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步进式输出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翻转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弹簧的自动翻转装置,具有步进式输出机构1和翻转机构2。
再结合图2,步进式输出机构1包括导向槽11、两个链轮12、链条13和推动板14。导向槽11主要由长板111和短板112相配而成的凹槽,短板112一端与长板111对齐,与弹簧卷绕机3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与长板111相差一截,做为弹簧的输出口15。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槽11还具有支架113、底板114和立柱115,在外围形成一个基座,把导向槽11牢牢固定。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长板111和短板112的内侧分别都具有上导轨116和下导轨117。上导轨116和下导轨117中间形成刚好适合弹簧座圈嵌置的卡槽118,使得弹簧在导向槽11中移动时,两个座圈能卡在卡槽118中,防止弹簧座圈结头的移位。
链轮12和链条13配合传动,推动板14固定在链条13上,且等间距分布。链条13在水平方向上周而复始的转动,因此推动板14也随着链条13做周而复始的转动。在链条13上面的推动板14刚好位于导向槽11内,推动导向槽11内的弹簧向前移动。
参见图1和图3,翻转机构2主要包括一个内附磁性元件的等六棱柱状转轮21,当然也可以是等八棱柱状、等十棱柱状或者是其他的等多棱柱状转轮,只要可以实现弹簧等间隔翻转。
在本实施例中,等六棱柱状转轮21安置在支架22上,主要通过链轮链条传动,采用常见的传动技术,不做详细阐述。另外,还配有一个涨紧轮23,使得传动紧凑,不易打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超英,未经叶超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9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低温功能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池装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