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管式LED灯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9829.8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2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粤荣;陈溪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粤荣;陈溪金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9/00;F21V7/00;F21V15/06;H01L23/367;H01L23/42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冯优章 |
地址: | 31001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led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灯具,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高效散热的热管式LED灯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功率LED照明灯具普遍存在着光衰过速问题,与单管实验数据推论的LED长寿命预示不符。
从LED元器件制造源头,我们已充分认识到选择封装材料抗热性配方的重要性,同时与器件导热结构相关。在多器件集合应用方面,最重要的是散热,目前技术应用较偏重散热材料,例如采用6063牌号铝合金、TSD氮化硼陶瓷散热涂料、刺猬型散热鳍片设计方案、软性硅胶导热胶等。除应用合金传导散热原理外,不少产品还在外接散热器的壳体内设计了热对流通道,然而光衰过速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单颗LED实验中很易证明,只要给导热片匹配一定质量及表面积的外接散热器,工作将十分稳定,光衰速率很小,但在多颗LED集合成的密封式大功率LED灯具中,光衰速率往往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很明显光衰普遍过速的主要原因,并非由LED器件质量本身引起,而是多颗LED集合成密封式灯具结构引致的问题。
实践证明,要解决LED元器件在照明应用领域的光衰过速问题,必须要改良LED灯具的系统结构,保障LED内部晶片的工作温度或不工作时的储存温度<55-65℃。灯具制造商通常默认外接散热装置的表面温度为LED工作环境温度,容易忽略LED工作时内部晶片散发出的温度,事实是通过多重材料介面转接才导入外接散热器的,外接散热器反映的温度实际远远高于LED内部晶片的温度。
目前大功率LED组合灯具设计的常规方案为:采用LED器件在铝基板上组合,铝基板与外接散热器机械接触固连,LED工作热量透过铝基板传导至外接散热器散发,但是这种结构并不能有效的解决LED的散热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式LED灯具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解决LED灯的散热。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包括LED灯、线路板和外接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与线路板焊接设置,线路板与外接散热器之间固定设置热管装置。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路板为一块或者一块以上,线路板表面设置光反射器,光反射器与LED灯轴呈10-70度夹角。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管装置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下两部分之间设置绝热圈。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管装置为盒状空腔结构、单管或者多管结构,其内部为10-1~10-4Pa的真空。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管装置采用铜、钢或者铝。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管装置内的工作介质为水。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管装置内的工作介质为液态金属钠或者液态金属钾。
所述的一种热管式LED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接散热器为一体或者分体结构。
上述一种热管式LED灯具,LED灯或者线路板与外接散热器之间固定设置热管装置,利用热管技术,使LED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装置传导给外接散热器,从而使LED灯产生的热量有效的散发;在夏季太阳暴晒的状态下可有效防止LED灯具内部产生温室效应,散热高效可靠,保障了LED灯内部晶片的工作温度或不工作时的储存温度<55℃,有效克服常见的光衰过速问题,使LED灯可廉价制造更大功率,适应更恶劣的温度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多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接散热器,2-绝热圈,3-热管装置,4-LED灯,5-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粤荣;陈溪金,未经刘粤荣;陈溪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9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