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内机可视压力闷盖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0022.6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778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潘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炎忠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519浙江省桐庐县分***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可视 压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机使用的配套零件,特别是用于空调机制冷管道封闭保压的闷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内机保压闷盖的结构类似一个一端封闭的螺母,利用螺纹与制冷管道的铜接头上连接并实现封闭,以保留少量的惰性气体在空调内机的制冷管道中,使管道中的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避免空调安装使用前外界空气侵入制冷管道氧化管道内壁(该闷盖待用户安装空调后就丢弃不用)。但是,由于仅靠螺纹连接难以保证每个保压闷盖都能与铜接头的端口可靠地密封,整台空调内机(包括保压闷盖)又没有可显示内机压力的装置,只能在安装空调时拧开闷盖后才能得知制冷管道中的气体压力是否高于外界压力;这就给生产厂商的质量控制带来了难度,也给生产工艺带来不确定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空调机保压闷盖的改进,该闷盖应能够自动显示管道中的气体压力,并具有密封效果好、保压可靠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内机可视压力闷盖,其筒状外壳的一端制有开口,开口的内圆周面上制有与制冷管道铜接头相配合的螺纹;其特征在于外壳的另一端端面的中央制有一与外壳内腔相通的通孔,外壳内腔中还固定一用于感知内腔压力变化的弹性伸缩圈,另有一可滑动地定位在所述通孔中的气压显示针,该显示针的一端与所述的弹性伸缩圈连接,以跟随着弹性伸缩圈的运动在所述通孔中滑动。
所述的弹性伸缩圈的整个边沿被一压紧元件紧固在外壳内腔的周向内壁上;弹性伸缩圈的端面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端面之间设置有可供弹性伸缩圈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
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端面内侧为平面,弹性伸缩圈的端面为向开口方向突出的凹面,二者之间形成可供弹性伸缩圈端面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
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端面内侧为背向开口方向突出的凹面,弹性伸缩圈的端面则是平面,二者之间形成可供弹性伸缩圈端面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是:由于闷盖上设置有可供弹性伸缩圈进行伸缩运动的空腔,所以弹性伸缩圈根据所感受的制冷管道内的气体压力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伸缩变化,进而带动气压显示针在闷盖通孔中运动;操作人员只要看到气压显示针端部伸出通孔,就知道管道内压力大于外界进而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气压显示针端部缩回通孔中,则表明管道内压力已经减小,操作人员需要引起重视,注意管道是否有泄漏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闷盖上设置了可直接感知制冷管道内气体压力的显示装置,这就给操作人员准确判断制冷管道工况带来极大便利,并十分有利于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此外,该闷盖仍然能够对空调内机实现封闭,具有密封效果好、保压可靠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闷盖中各部件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闷盖中各部件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内机闷盖,其筒状外壳2的外部制有利于扳手作用的六角形,外壳的一端制有开口2-2,开口的内圆周面上制有与制冷管道铜接头相配合的螺纹;这是一般闷盖的常规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在外壳2的另一端端面的中央制有一与外壳内腔相通的通孔,外壳内腔中还分别固定一用于感知内腔压力变化的弹性伸缩圈3,另有一可滑动地定位在所述通孔中的气压显示针4,该显示针的一端与所述的弹性伸缩圈连接(图3、图6中可知是分别紧配合插入弹性伸缩圈的插孔3-1和插孔10-1,以跟随着弹性伸缩圈的运动在所述通孔中滑动。
弹性伸缩圈整个边沿被一压紧部件(压紧套1或压紧圈8)紧固在外壳内腔的周向内壁上(另一密封圈6又顶压在压紧套或压紧圈的右侧;在闷盖旋入制冷管道的铜接头时,密封圈6就受到铜接头的顶压,使得弹性伸缩圈的固定更为牢固);弹性伸缩圈另一端端面与所述筒形外壳的另一端端面之间设置有可供弹性伸缩圈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
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不同点仅是可供弹性伸缩圈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结构。实施例1中,所述外壳2的另一端端面内侧是向外部突出(向左突出)的凹面2-1,弹性伸缩圈3的端面则是平面,二者之间形成可供弹性伸缩圈端面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5;而在实施例2中,所述外壳9的另一端端面9-1内侧为平面,弹性伸缩圈的端面为向开口方向突出(向右突出)的凹面,二者之间形成可供弹性伸缩圈端面进行伸缩变化的空腔11。
所述的密封圈推荐用橡胶制造;外壳一般采用塑料或金属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炎忠,未经潘炎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00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