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动态嗅觉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0109.3 | 申请日: | 2009-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4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汪开英;代小蓉;李虎;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5D2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比较 式臭袋法 动态 嗅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嗅觉仪,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动态嗅觉仪。
背景技术
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恶臭(臭气浓度)指标在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
三点比较式嗅袋法在1972年召开的日本大气环境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而后在1995年日本正式将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写入《恶臭防治法》中。我国的恶臭污染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三点比较式臭袋法为我国规定空气质量恶臭测试的标准方法,被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广泛采用。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恶臭气体浓度,是先将三只无臭袋中的二只充入无臭空气、另一只则按一定稀释比例充入无臭空气和被测恶臭气体样品供嗅辩员嗅辩,当嗅辩员正确识别有臭气袋后,再逐级进行稀释、嗅辨,直至稀释样品的臭气浓度低于嗅辨员的嗅觉阈值时停止实验。每个样品由若干名嗅辨员同时测定,最后根据嗅辨员的个人阈值和嗅辨小组成员的平均阈值,求得臭气浓度。
在国外,臭气浓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ASTM注射器法、嗅觉仪法等。
1)ASTM注射器法是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的缩写,1962年由美国洛杉矶地区大气防治局将ASTM注射器法改良为臭气的空气稀释法。原理是用无臭的100mL注射器,将试样(恶臭气体)用无臭气体稀释,稀释成各种强度的臭气,由试验员进行嗅觉试验直至稀释到试样成为无味气体。此时的稀释倍数为臭气浓度。
2)大约在19世纪末,兹瓦德马卡(Zwaardemake)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嗅觉仪,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嗅觉仪才被广泛的应用于恶臭污染的测试中,嗅觉仪也由当时的转子流量计嗅觉仪逐步发展为今天的质量流量计嗅觉仪和采用文丘里技术直接稀释的嗅觉仪。目前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包括英国在内的25个欧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地区等。
嗅觉仪是一种将气体进行稀释,并同时收集人的嗅觉感受的设备。一系列经过稀释的气体混合物,以一定的速度释放出来,一组嗅辨员一次从嗅杯中辨别是否有气味的区别,他们观察的结果和辨别过程中的自信度被记录下来,经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气体的臭气浓度。目前基于欧洲标准的嗅觉仪的最大区别在于控制气体稀释倍数的技术。Dynascent嗅觉仪采用的是文丘里技术直接稀释,而荷兰的Olfakormat、新加坡的Odormat等嗅觉仪则采用的是通过电子质量流量计来控制气体稀释倍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动态嗅觉仪。
基于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动态嗅觉仪包括微算机控制系统、驱动电路和气动连接装置;微机控制系统与控制电路、气动连接装置依次相连;所述的微机控制系统包括第一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二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方式选择开关、嗅辨指示灯、51单片机、键盘、显示器;第一继电器经第一三极管与51单片机相连,第二继电器经第二三极管与51单片机相连,第三继电器经第三三极管与51单片机相连,第一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二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方式选择开关、嗅辨指示灯、键盘、显示器分别与51单片机相连.
所述的驱动电路包括空开、熔断器、电机热保护、微型真空泵、电源指示灯、整流器、第一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二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微机控制系统;空开与熔断器、整流器依次串联;电机热保护与微型真空泵串联后并联到熔断器、整流器之间;电源指示灯并联到熔断器、整流器之间;第一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二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依次并联到整流器上;第一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二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分别与微机控制系统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0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水导管桩土相互作用机理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裁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