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2430.5 | 申请日: | 200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927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袁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大元人工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25B13/00;F24F12/00;F24H1/5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11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回收 功能 制冷 采暖 热水 一体化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具体为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是当前全球的主题,也是暖通制冷行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多能源的利用,同能源的转换,余热、潜热的回收利用等课题一直是节能、环保的突破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余热回收空调等产品相应面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空调及家用电器节能上的突破。传统的空调因为热交换影响大气环境,同时又浪费能源;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热回收机组层次较低,仅限制于夏天制冷时得到生活热水,满足不了现代化时尚家居市场的需求;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只局限于长江以南地区使用,在北方地区冬季使用热水效果极不理想;以上三种机型均不能解决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的技术方案,具有高效、节能、经济、环保等优点。
所述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其特征在于冷凝器一侧的集气管与氟水板式换热器A的氟气管接头管道连接,其连接管道上设置热力膨胀阀、储液罐,冷凝器另一侧的分液头与干燥过滤器配合连接,干燥过滤器与四通阀的一路配合连接,四通阀另两路与气液分离器、压缩机连接构成回路,四通阀还有一路与氟水板式换热器A的氟液管接头管道连接,氟水板式换热器A的回水管接头通过水泵与空调回水管连接,氟水板式换热器A的出水管接头通过氟水板式换热器B与空调出水管、热回收水箱管道连接,热回收水箱内设置热回收换热器,热回收水箱上设置水箱热水出水管接头、自来水管接头、水箱热回收氟液管接头、水箱热回收氟气管接头,水箱热回收氟液管接头与压缩机、四通阀管道连接,水箱热回收氟气管接头与储液罐、热力膨胀阀管道连接。
所述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辅助采暖的燃气锅炉,燃气锅炉上配合设置锅炉进水管接头、燃气管接头、热水出水管接头、采暖回水管接头、采暖出水管接头,氟水板式换热器B上设置得热进水管接头、换热出水管接头、得热出水管接头、换热进水管接头,采暖回水管接头与换热进水管接头管道连接,采暖出水管接头与换热出水管接头管道连接,锅炉进水管接头与水箱热水出水管接头管道连接,换热出水管接头与空调出水管连接。
所述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回收水箱中部安装感温探头,水箱热回收氟气管接头与储液罐、热力膨胀阀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电磁阀,感温探头与电磁阀控制连接。
所述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其特征在于氟水板式换热器A的回水管接头与水泵的水泵出水管接头连接,水泵的水泵回水管接头与空调回水管连接。
所述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其特征在于四通阀与气液分离器之间的连接管道上配合设置感温包,感温包与热力膨胀阀控制连接。
所述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其特征在于锅炉进水管接头与水箱热水出水管接头之间的管道连接上配合设置止回阀、安全泄压阀。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空调在制冷运行降低目标空间温度的同时,一定要向其它媒体散发热量,将此热量回收成日常生活热水,既降低了消费成本又因为增大了机组的冷凝效果而提高了机组的能效比。
上述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机组,利用热泵热水器逆卡诺循环原理,既解决空调运行时的能源利用多元化要求,又提高空调本身的能效比,同时结合燃气锅炉制热优势,使其不受恶劣环境影响,具备制冷、采暖、热水一体化功能,能源得以循环利用,具有高效、节能、经济、环保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大元人工环境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大元人工环境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24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