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自动加水装置的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2461.0 | 申请日: | 200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2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光焕 |
主分类号: | F22B33/00 | 分类号: | F22B33/00;F22D5/34;G05B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加水 装置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尤其是指一种带自动加水装置的锅炉。
背景技术
自从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二百余年来,所有的锅炉加水都是依赖能做到大于锅炉蒸汽压力的电机、水泵来完成。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不但使用蒸汽作为动力或换热之用的工业行业更加广阔,其锅炉的容量也越来越大。虽然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已经解决了大功率的电机制造技术和高温高压水泵材质等难题,但未能改变锅炉给水的方法,致使锅炉的电泵供水方式一直延用至今。高压锅炉如一台100吨的锅炉,它的给水泵的单台电机功率就需3200千瓦时,年耗电量高达两千万度以上。如扬子公司自备电厂,有四组220吨锅炉在运作,其惊人的给水泵耗电量可想而知,更何况全国的大型热电厂、炼钢厂乃至世界各地的类似企业,而在用的2吨、4吨、10吨的小型锅炉更是不计其数了。
电机水泵加水,更大的弊端是它无法将余压蒸汽及时加回锅炉,同时当被加的水温达到60℃以上时,加水就很困难,致使当今各行业的锅炉在使用中的蒸汽浪费率普遍达到10%-15%。虽然有的厂家将锅炉的回水管道接回水池,但热量尽散在整池备水之中,全天候在散热,意义不大,因为加一次水只需几百市斤而已。最近市场上所推广的“双桶”式余热回收新方案,它所利用的仍是高压水泵配备大功率电机将高温的热水硬挤入锅炉的方法,同样既耗电又耗设备,只不过水泵质量不同而已。
中国专利曾公开一种具有外置自动加水装置的蒸汽锅炉(公开号为CN2257351Y,公开日1997.07.02),它的自动加水装置由浮子箱和阀门箱组成,浮子箱上部有蒸汽连通管与锅体上部连通,下部有给水管与锅体下部连通,浮子及浮子杆固接在小孔浮球阀的动作杠杆上,小孔浮球阀安装在阀门箱内的阀罩上,其上端套装有盖住阀罩的橡皮活动盖,过滤网除尘罩罩住整个小孔浮球阀和阀罩,阀门箱一侧有进水管,下部有排污管。当锅炉内压力较高、水温较高时,它很难将水加入锅炉。
中国专利曾公开一种锅炉外置自动加水装置(公开号为CN2299990Y,公开日1998.12.09),它包括有浮子箱和小孔浮球阀,浮子箱上有蒸汽连通管、水连通管分别与锅体的蒸汽空间和贮水空间相连,浮子及浮子杆固接在小孔浮球阀的动作杠杆上,小孔浮球阀的阀盖外形为法兰盘,用螺丝固定在浮子箱的法兰座上,小孔浮球阀的进水口接自来水管,出水口通过给水管接锅体底部。当锅炉内压力较高、水温较高时,它也很难将水加入锅炉。
中国专利曾公开一种蒸汽锅炉自动进水器(公开号为CN2416353Y,公开日2001.01.24),包括储水腔和位于储水腔下的锅炉补水管,其特征在于储水腔上部设有进水腔,储水腔与进水腔通过进水隔离阀连通,进水腔腔壁上设有进水单向阀,进水腔顶部设有透汽阀。它与自来水管接通,无需电泵,实现自动加水,但仍无法将余压余热及时加回锅炉。
本申请人曾设计一种内置半自动加水装置的锅炉(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591519Y,公开日2003.12.10),包括锅壳、炉膛,其特征在于在锅壳的上部分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储水箱、预热水箱、二号加水箱、一号加水箱,储水箱与预热水箱相通,由一号加水管、二号加水管、三号加水管、四号加水管、进水管、一号进汽管、二号进汽管、汽源管连接,并由一号常开控制阀、二号常闭控制阀、三号常开控制阀、四号常闭控制阀、五号常开控制阀、六号常闭控制阀、七号常开控制阀、八号常闭控制阀控制.它不论锅炉炉内气压多高,都很容易地将水加入,既节能又操作方便.它的半自动加水装置为内置.
本申请人曾设计一种冷凝水回炉蒸汽自压加水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684019Y,公开日2005.03.09)一箱体隔成两处,一处为储水箱,另一处放置加水罐,储水箱外接蒸汽烫斗蒸汽滤水器冷凝水管道及冷凝水止回阀和自来水管及自来水控制球阀,储水箱和加水罐上部位之间连接有放汽管及三号常开电磁控制阀,下部位之间连接有进水管及进水止回阀,加水罐上部位连接有与锅炉排汽管连接的进汽管及一号常闭电磁控制阀,下部位连接有与锅炉加水口连接的加水管及二号常闭电磁控制阀,一号常闭电磁控制阀、二号常闭电磁控制阀、三号常开电磁控制阀连接电源线。它无需高压泵,无论锅炉内压力多高也能容易地将水加入炉内。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作为动力之用的汽源有着浪费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光焕,未经陈光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24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