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脊柱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3567.2 | 申请日: | 200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33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顾晓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晓民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梁寅春 |
地址: | 31001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脊柱 体外 生物力学 实验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力学实验物支持器具,特别是柱状物支持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的生物力学研究分为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理论生物力学研究。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又分为体外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体内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后者因为开展时间不长而且实验难度较高现在进展缓慢,故目前实验生物力学研究主要是体外实验生物力学研究,主要有动物实验、物理实验和尸体实验。前两种实验由于其骨性结构的几何特性和力学材料特性与人体有较大差别,而尸体实验因为有与活体类似的力学特性使之具有更好的科学参照和说明性。所有的尸体实验均要应用夹具。目前所有的脊柱生物力学实验夹具均为实验一次性使用,据文献记载有采用硬纸板、木板、自制异型件等夹具,但纵观目前现状,国内外脊柱生物力学实验采用的夹具缺少可重复使用的结构件,使之设计制作成本过高,制作过程耗时多,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目前脊柱生物力学实验所用夹具缺乏重复使用构件,导致设计制作成本高,浪费严重的问题,为此提供本实用新型的脊柱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夹具,这种夹具结构合理,制作较简单,其构件能重复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殊之处是由上夹持体、下夹持体、复合纵向加载体和旋转加载体(8)结合构成;
所述上夹持体由筒体和与该筒体可拆卸结合的上底座构成,所述上底座上面开设有间隔的纵向槽、间隔的横向槽和径向对称的旋转受拨件;
所述下夹持体由筒体和与该筒体可拆卸结合的下底座构成,所述下底座下面连有连接杆;
所述复合纵向加载体由滑动顶压件和与该滑动顶压件结合的顶压支持件构成;所述顶压支持件上面连有连接杆,顶压支持件下部两侧设有滑槽,顶压支持件下部一侧对应于所述滑槽设有紧定螺钉;所述滑动顶压件上面设有与所述顶压支持件的滑槽配合并能沿滑槽移动的滑板,滑板下面连有能嵌置于所述上底座的纵向槽和横向槽的嵌压板;
所述旋转加载体由连接杆和与该连接杆相连的转板构成,转板上设有与所述上底座的旋转受拨件对应配合的旋转拨动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夹持体的筒体和下夹持体的筒体可以由半圆爿状的右半爿和半圆爿状的左半爿拼合构成。
所述右半爿宜设有侧向突起,所述左半爿设有与右半爿的侧向突起对应配合的侧向凹口;
所述右半爿一端设有径向突起,左半爿一端也设有径向突起,与之对应配合的是,所述上底座口缘设有径向对称的两缺口,所述下底座口缘设有径向对称的两缺口,当上底座及下底座套扣于左、右半爿构成的筒体时,上、下底座所述缺口对正筒体的径向突起,便于定位;
为使左、右半爿拼合后相对定位,所述右半爿和左半爿拼合构成的筒体外壁包箍有固定橡胶圈,该橡胶圈在实验后卸去,使左、右半爿能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底座的旋转受拨件可以是受拨孔,所述旋转加载体的转板的旋转拨动件可以是插置于孔的拨销;旋转加载体对上底座及其所连筒体施加旋转力,筒体内经填充牙托粉粘持实验用脊柱端部,使脊柱受到旋转力。
所述滑动顶压件的嵌压板经连接柱与滑板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底座的连接杆、顶压支持件的连接杆和旋转加载体的连接杆,是与力学测试机相连的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上夹持体、下夹持体、复合纵向加载体和旋转加载体,故能夹持脊柱上、下两端部作纵向加载和旋转加载生物力学实验;上夹持体的上底座上面开设有间隔的纵向槽和横向槽,复合纵向加载体的滑动顶压件下部的嵌压板能嵌置于该纵向槽和横向槽,对上夹持体及其夹持的脊柱施压;由于滑动顶压件能相对顶压支持件移动,当嵌压板对上底座圆心部位的纵向槽或横向槽施压,即对脊柱施加轴向压力,当滑动顶压件经前、后移动,或者随顶压支持件旋转90°后前、后移动,使嵌压板置于上底座偏离圆心的前、后、左、右的纵、横向槽施压,即对脊柱施加前屈、后屈或左、右侧屈的压力;又由于上底座设有径向对称的旋转受拨件如受拨孔,与之对应的旋转加载体的转板上设有旋转拨动件如拨销,故能对脊柱施加旋转的力;如此,本实用新型能对脊柱施加轴向压力,前、后、左、右屈向压力,旋转扭力,对脊柱作多种特性的生物力学实验。本实用新型由于筒体与上底座,筒体与下底座可拆卸结合,故实验后部件能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体的上底座平面图;
图2是图1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夹持体、下夹持体的筒体右半爿弧顶方向示意图;
图4是图3左视图;
图5是图3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夹持体、下夹持体的筒体左半爿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晓民,未经顾晓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35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