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恒定压边力的拉深试验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7887.5 | 申请日: | 200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480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温彤;王仕全;贾朋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28 | 分类号: | G01N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定 压边力 试验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领域的薄板拉深模具,特别是要求恒定压边力的极限拉深比的试验模具。
背景技术
板料冲压的拉深成形过程中,为了合理控制材料的流动并防止起皱、拉裂,需要对坯料施加一定的压边力。目前常用的压边装置大多采用弹簧和橡胶,其压边力随着拉深行程的增大而增大,这与实际所需的压边力存在较大差别。在利用极限拉深比测试薄板拉深成形性能的标准试验(GB/T 15825.3-1995)中,对压边力及其装置提出了压边力恒定、且重复偏差在±5%以内的严格要求。目前,实现恒定压边力主要有限位柱压边、双动冲床刚性压边、气(液)垫恒力压边以及其他一些机械方式,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压边力的恒定,但存在稳定性差、结构复杂或需要专用设备的局限,特别是不便应用于上述薄板拉深成形性能的试验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满足恒定压边力要求、主要用于薄板极限拉深比测试的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恒定压边力的拉深试验模具。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面是,所述拉深试验模具由成形、定位、压边、紧固、导向五大装置组成。主要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压边装置包括了上压板、下压板、弹簧以及卸料螺钉。其中,上压板、下压板为正中位置开有圆孔的矩形或圆形平板,上压板四周均布台阶孔,下压板的对应位置则开有圆形通孔;卸料螺钉的头部放入上压板的台阶孔内,同时穿过下压板并旋入凹模;弹簧位于上压板、下压板之间处于压缩状态,并套在卸料螺钉上。
使用时,坯料放在下压板和凹模之间,弹簧的压力通过下压板压住坯料,从而实现对坯料的压边。通过调节卸料螺钉旋入凹模的深度,可以改变上压板、下压板的间距,即改变弹簧的压缩量,从而调节压边力大小。当压边力确定,就固定卸料螺钉旋入凹模的深度,使弹簧的压缩量及其作用在下压板上的压力(即压边力)不变,并在整个拉深过程中保持恒定,满足恒定压边力的要求。该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能够满足极限拉深比试验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其中右半部分去掉上模板(22)、螺钉(15)、销钉(18)、模柄(16)以及导套(21);
图3-4分别为下模板(1)的主剖视图俯视图;
图5为导柱(2)的主视图;
图6-7分别为凹模(3)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8-9分别为下压板(4)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0-11为垫块A(5)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2-13为垫块B(6)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4-15为定位块(7)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6-17为支架(10)的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8为弹簧(14)的主视图;
图19-20为模柄(16)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21-22为凸模(19)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23-24为上压板(20)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25为导套(21)的半剖视图;
图26-27为上模板(22)的主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至图27中:
1.下模板,2.导柱,3.凹模,4.下压板,5.垫块A,6.垫块B,7.定位块,8.螺钉,9.圆柱销,10.定位块支架,11.螺钉,12.螺钉,13.卸料螺钉,14.弹簧,15.螺钉,16.模柄,17.圆柱销,18.圆柱销,19.凸模,20.上压板,21.导套,22.上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恒定压边力拉深试验模具包括成形、定位、压边、紧固、导向五大装置。其中,所述压边装置包括上压板(20)、下压板(4)各1块,以及弹簧(14)、卸料螺钉(13)各四个。上压板(20)、下压板(4)为正中位置开有圆孔的矩形平板,凸模(19)穿过上压板(20)、下压板(4)正中位置的圆孔;上压板(20)四周均布四个台阶孔,下压板(4)的对应位置则有四个圆形通孔;卸料螺钉(13)头部放入上压板(20)的台阶孔内,并穿过下压板(4)旋入凹模(3);弹簧(14)套在卸料螺钉(13)上,位于上压板(20)、下压板(4)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78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绝缘子泄漏电流指示器
- 下一篇:基于转向地锚群的加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