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桥疲劳试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7941.6 | 申请日: | 2009-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955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石晓辉;邹喜红;施全;肖顺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 | 分类号: | G01N3/3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展湖;张先芸 |
地址: | 400054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车桥疲劳试验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车桥,也称车轴,是一种汽车构件,其中部通过悬架和车架(或承载式车身)相连,两端安装汽车车轮。其功能是传递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轮之间各方向作用力及其所产生的弯矩和扭矩。在汽车行驶时,车桥会受到很大的作用力和力矩,所以车桥在生产时,对其自身受力疲劳的耐久性需达到一定要求。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材料和加工工艺等的改善来提高车桥疲劳耐久性,增强其抗疲劳性能。但是,现有技术中,对生产出的汽车车桥耐久性到底是否满足汽车行驶要求,还没有一种合格标准的检测手段。
故如何设计一种可以检测车桥疲劳耐久性以判断车桥性能是否优秀,以及反馈判断车桥开发设计时是否存在缺陷的试验装置,就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方便检测车桥疲劳耐久性的车桥疲劳试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桥疲劳试验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竖直设置于底座上两侧的两个可升降的龙门架,水平架设在两个龙门架上的横梁,竖直设置于底座上两龙门架之间的两作动器,具体设置时两作动器的距离需与待测车桥的长度匹配;所述作动器上端施力处设置有夹具a,夹具a用于连接固定待测车桥的两端并作为施力传动件;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两夹具b,夹具b用于连接固定待测车桥的中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具a可优化为以下结构:夹具a上设置有一个与作动器上端施力处相连的连接端,和一个水平设置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用于连接固定待测车桥的两端,更加具体地说,所述连接端通过一个球型链接盘铰接在作动器上端的作动头上,这种球型联件结构的好处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车桥的实际安装情况,能够准确模拟车桥的实际载荷;连接端与固定端之间可靠螺栓、垫圈、螺母配合连接;所述固定端设置有一凹槽可将车桥两端的转向节装入凹槽内并可采用螺栓穿过转向节进行紧固定位。
所述夹具b也可以优化为以下结构:夹具b上设置有一个与横梁夹持连接的夹持部和一个与车桥夹持连接的夹持部,两夹持部之间靠螺栓连接。更加具体地说,所述夹持部均设置为夹持槽的结构,可将横梁或车桥夹于槽内后再采用螺栓、螺母紧固定位,这样松开螺栓、螺母后,夹具b即可在横梁和车桥上移动后重新定位。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车桥两端用螺栓固定在夹具a上,中部夹持固定在两夹具b上,启动两作动器,作动器通过夹具a向车桥施力,从而模仿车桥在汽车行驶时的受力环境,恰当设置作动器施力的大小,在一定循环次数或时间后观察车桥有无裂纹、断裂等现象出现,即可检测判断出车桥疲劳耐久性能的好坏。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方便准确地判断出汽车车桥疲劳耐久性能的好坏,即可进而判断车桥性能的优劣,以及反馈判断车桥开发设计时是否存在缺陷,方便对车桥设计进行优化;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车桥疲劳试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1,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两侧的两个可升降的龙门架2,水平架设在两个龙门架2上的横梁3,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两龙门架2之间的两作动器4,具体设置时两作动器4的距离需与待测车桥5的长度匹配;所述作动器4上端施力处设置有夹具a6,夹具a6用于连接固定待测车桥5的两端并作为施力传动件;所述横梁3上设置有两夹具b7,夹具b7用于连接固定待测车桥5的中部。
具体实施时,所述夹具a6可优化为以下结构:夹具a6上设置有一个与作动器4上端施力处相连的连接端,和一个水平设置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用于连接固定待测车桥5的两端,更加具体地说,所述连接端通过一个球型链接盘8铰接在作动器4上端的作动头上,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车桥的实际安装情况,能够准确模拟车桥的实际载荷;连接端与固定端之间可靠螺栓、垫圈、螺母配合连接;所述固定端设置有一凹槽可将车桥5两端的转向节装入凹槽内并可采用螺栓穿过转向节进行紧固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79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