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器产品待机和关闭模式节能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1517.9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7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中美 |
主分类号: | H02M7/30 | 分类号: | H02M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33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器产品 待机 关闭 模式 节能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器产品待机(standby)和关闭(off-mode)模式时节能电路,也就是交流电源降压变换直流工作电源的节能电路,待机节能电路与其他部件一起构成各种电器产品。
背景技术
2008年12月17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生态设计法规,以减少所有家用电器产品和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并于2009年1月7日正式实施。法规要求:到2013年前,所有电器产品的待机能耗必须小于1W(for onlyoff-mode or only standby/reactivation function)或小于2W(for onlystandby/reactivation function with display function)从2013年起所有电器产品的待机能耗必须小于0.5W(for only off-mode or only standby/reactionfunction)或小于1W(for only standby/reactivation function with displayfunction),并在2020年前使待机耗电量再减少75%。这是全人类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需要,这也是欧盟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小型电器产品,特别是小型家用电器产品、个人护理用电子产品中广泛采用RC降压变直流工作电源的方案,这种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廉,电容器是储能元件,自身不消耗电能。但是RC降压电路基本上是一个恒流源电路,无论是空载或满负载时,电源能耗几乎是一样的,难以满足欧盟待机或关闭模式之生态设计实施方案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电器产品待机和关闭模式节能省电,降低能耗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产品待机(standby)和关闭(off-mode)模式节能电路,这种节能电路使用普通常用的电子元器件,易于生产组合、工作稳定可靠、成本低廉,扩大RC降压电路的广泛用途和让我们的电器产品不被阻挡在欧盟市场外。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产品待机节能电路,包括:
降压电路,由降压电容(C)和限流电阻(R)组成RC降压电路,安装在电源电压输入端;
电压调节器,由双向可控硅、双向二极管(也称触发二极管)、触发电容、触发电阻组成,安装在所述降压电路的串联回路上,双向可控硅可用硅电压开关二极管或单向可控硅组成,所述电压调节器是在待机和关闭模式时工作,它调节减小流过所述降压电路的电源电流值;待机节能控制开关,由节能控制开关1和可能控制开关2组成,节能控制开关1安装在所述电压调节器上,与电压调节器并联连接,节能控制开关2安装在直流稳压电路上,与稳压二极管18并联连接,所述节能控制开关1和节能控制开关2是连动控制模式。
整流滤波电路和直流稳压电路,安装在所述电压调节器输出端,整流电路可用半波整流,也可用全波整流,直流稳压电路根据负载电路对直流电压稳定度的要求设定,初级稳压有2只稳压管,一只稳压管17是待机是必须用电的直流电压值,另一只稳压管18是电器产品正常工作运行时需增加的直流电压值,电器产品待机时,用节能控制开关2将后者稳压管短路、降压待机时稳压电路的直流电压幅值,实现降低电器产品电源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双向可控硅半波整流的待机节能电路;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可控硅全波整流的待机节能电路;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硅电压开关二极管半波整流的待机节能电路;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硅电压开关二极管全波整流的待机节能电路;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单向可控硅半波整流的待机节能电路;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单向可控硅全波整流的待机节能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中美,未经王中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15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