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2514.7 | 申请日: | 200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18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韩磊;周先凯;姚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02;H01M10/0585;H01M2/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尤指包括有集流板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以及电动车的快速兴起,对二次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高输出功率,高能量密度,工作电压高,自放电小,应用范围宽、工作电压平稳、贮存寿命长等突出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传统的卷绕式锂离子电池大多采用单个或多个极耳作为集流方式,电流的导出和引入集中在有限的几个点焊点上,通导能力较低,内阻较高,充放电过程中电流分布不均匀,难以实现大电流充放电。另外。大电流充放电时,由于电池内阻大,导致电池发热严重,电池温度过高。因此,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特性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焦点之一。大多数的研究均致力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活性材料及电解液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功率特性仍制约了现有锂离子电池在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后采用在电极组件两端增加集流板的方式
CN200510087347中通过在电极组件端面形成一对相互平行的切口,并将两切口之间的极耳向电极组件中央开口弯折形成曲折沟部,然后将集流板电连接到该曲折沟部。该集流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集流板与电极组件(或称电极组件)端面的焊接强度并降低电池内阻,但该集流结构的集流板与电极组件采用局部点焊连接,因而焊接处的引流面积远小于电极组件端面的空白集流体的引流面积,且由于该焊接方式在电极组件的内外圈焊接面积不变,使得极片在卷绕方向上的集流均一性存在差异;同时该方法需要分切空白集流体,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可能产生金属毛刺和金属屑而具有安全隐患。此外,对空白集流体进行折弯处理需要在电极组件设计时考虑预留一定高度,这使得采用该集流结构的电池在容量方面也可能不具备优势。因此,需要对端面集流结构进行改进,保证焊接强度并增大端面引流面积,同时改善电极组件内外圈的集流均一性,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流均一,放电性能高的锂离子电池。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壳、盖板组件,电极组件与两个集流板;电极组件和集流板位于电池壳和盖板组件形成的空间内;电极组件为极片和隔膜卷绕而成,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隔膜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均包括有敷料区和沿极片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未敷料区;正极片和负极片的未敷料区反向设置,分别从电极组件两端伸出作为电极组件两端面,两集流板分别位于电极组件两端,电极组件两端面与集流板焊接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1、增大了电极组件和集流板间的引流面积,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池内阻。
2、无需折弯极耳便可根据电池设计要求实现各种轨迹的焊接,而不是只焊接十字形或其他形状的局部区域,集流体与集流板熔融连接保证了焊接强度。
3、采用该种焊接方式,增大了集流面积,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4、无需极耳折弯、无需极耳分切,较大程度地降低了损伤极耳的可能性,避免了分切时金属屑等造成的不良影响等,简化制造工艺的同时也提高了电池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锂离子电池剖面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极组件卷绕示意图;
图3(a),图3(b)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集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4(a)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极组件端面与集流板焊接示意图;
图4(b)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极组件端面与集流板焊接后轨迹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正极片集流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25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挤出复合设备卷取换卷切断装置
- 下一篇:小孔凹模加工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