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PCB板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5393.1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743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华;邹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运英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cb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PCB板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PCB板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几乎会出现在每一种电子设备当中。如果在某样设备中有电子元件,那么它们也都是镶在大小各异的PCB板上。除了固定各种小电子元件外,PCB板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上头各项电子元件的相互电气连接。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电子元件越来越多,PCB板上头的线路与电子元件也越来越密集了。为了保证PCB板上的线路与电子元件连接的可靠性,需要对PCB板进行检测,而由于PCB板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肉眼根本无法胜任检测工作。需要将PCB板置于工业相机下进行拍照取样,检测人员对相机所拍摄的图片进行分析,确定线路与电子元件连接是否可靠。
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生产线上需要检测的PCB板数量往往很多,需要将PCB板在活动平台上夹持定位后,再通过直线运动装置将活动平台送至工业相机的镜头之下进行检测。为了实现PCB板在活动平台上的夹持定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做法是采用手动方式使活动平台上的夹具与PCB板边缘结合以实现夹持定位。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做法是采用电机或者气动方式实现对PCB板的夹持,这种做法的的缺陷在于,结构复杂,成本高。
另外,不论采取上述手动夹持方式还是自动夹持方式,对于面积较大的PCB板,特别是软PCB板,通常需要在活动平台上设置托板,利用所述托板支撑于PCB板的下底面上,使PCB板尽量处于同一个水平面内。而现有技术中的托板与PCB板接触的部分为金属材料,为了避开PCB板上的线路与电子元件,所述金属材料被加工得很锋利,以致容易划伤PCB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PCB板夹持装置,其结构简单可靠,与PCB板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PCB板夹持装置,包括承载PCB板的活动平台,还包括位于所述活动平台运动方向一侧的四连杆机构,位于所述活动平台前、后侧并弹性夹持于PCB板前后边缘的第一、第二压杆组件,以及一可对所述四连杆机构限位的限位座,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第一、第二主动臂以及与所述第一、第二主动臂下端枢接的横杆,所述第一、第二主动臂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杆组件的端部以及所述活动平台的枢接,所述第二压杆组件的端部设有一可在所述横杆推动下使所述第二压杆组件脱离PCB板的被动臂。
这样,当活动平台往回移动时,限位座即可对四连杆机构进行限位,从而推动第一主动臂并通过横杆联动被动臂,所述第一主动臂和被动臂即将弹性夹持于PCB板前后边缘的第一、第二压杆组件开启,操作者即可很方便地取下已经检测完毕的PCB板,而放入新的待检测的PCB板。当活动平台离开操作者时,第一、第二压杆组件即可复位而将PCB板弹性夹持。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由于活动平台往回移动本身已经有牵引动力,无须额外增加动力即可开启第一、第二压杆组件。另外,由于四连杆机构和限位座的接触是在活动平台的减速阶段,所以完全不影响PCB板检测装置原有的动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并示出了第一、第二压杆组件闭合时的状态;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并示出了第一、第二压杆组件开启时的状态;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一种支撑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另一种支撑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运英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运英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53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