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黄、白LED可调色温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6933.8 | 申请日: | 200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528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黄登茂;吴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鸿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3/00 | 分类号: | F21V23/00;H05B37/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可调 色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黄、白LED可调色温灯。
背景技术
道路交通安全运输属于对气象高度敏感的行业,其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气象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气象条件引起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统计显示,近几年大雾等低能见度天气现象对交通的影响危害和造成的灾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已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道路照明品质的提高亟待解决。据研究表明,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月变化特征。就日变化而言,能见度以14时最大,但最低值出现时段却不一定。对于季节变化,全年以夏季大气能见度状况最好。无论是季节变化还是日变化,道路上的大气能见度是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在中间视觉水平,高显色指数,高色温的光源照明下,人眼比低色温环境更容易辨别事物,同时LED光源高色温段比低色温段发光效率高。但黄光的波长长,不易被散射,也不易折射,穿透力强,可视距离远。因此,综合以上信息,如果根据通过感应大气能见度的不同来智能调节白光的色温,能有效的提高道路照明品质,改善道路交通安全,同时合理配置能源,真正体现LED节能。此外,据研究发现,照明色彩还与人的心理关系密切,例如:低色温:色温在3300K以下,光色偏红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衬托稳重的气氛;中色温:色温在3000~6000K,该色温使蓝色具有清凉感,给人以爽快的感觉;高色温:色温在6000K以上,光色偏蓝,给人以清冷的感觉。然而现有的LED灯作为室内照明灯,达不到这种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黄、白LED可调色温灯,其不仅可用于提高户外的照明品质、节约能源,而且可应用于室内,根据人的需要,调节出高质量的照明色彩。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黄、白LED可调色温灯,包括主控电路及若干个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LED灯包括黄、白二种颜色,所述的主控电路实现对若干个LED灯的亮度值的控制,使之经混色得到不同的色温值。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能效果好,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系统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黄、白LED可调色温灯,包括主控电路及若干个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LED灯包括黄、白二种颜色,所述的主控电路实现对若干个LED灯的亮度值的控制,使之经混色得到不同的色温值。
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室内时,用户可通过主控电路调节适合用户当时心情的色温值,从而实现室内高质量的照明色彩。较佳的,本实施例中主控电路采用单片机实现的PWM控制电路,其产生相应的PWM值信号控制LED灯。
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户外照明时,电路图如图2所示,系统主控电路采用单片机实现的PWM控制电路,其通过分析、处理传感器采集来的周边环境的能见度信号,产生相应的PWM值信号控制LED灯的亮度值,使之经混色得到不同的色温值。例如,在大气能见度等级为低时,色温呈暖白光;在大气能见度等级为中等时,色温呈正白光;在大气能见度等级为高时,色温呈冷白光。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的黄、白二种颜色的灯按颜色分为二条链路分别由主控电路控制,所述的二条链路,一条是由黄色LED灯串联或并联组成,一条是由白色LED灯串联或并联组成。
本实施例中,系统进一步包括稳压电路,电源通过稳压电路为系统供电,保证了电源的稳定可靠。系统的控制流程请参见图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鸿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鸿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69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