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预警状态下的制动和紧急制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7720.7 | 申请日: | 2009-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26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玉喜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B60T13/24;B60T15/42;B60T17/22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9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预警 状态 制动 紧急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工程车辆的制动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在安全预警状态下的双保险制动系统和紧急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装载机的制动系统如图2所示(其中各部件的代号为01.空压机,02.冷凝管,03.卸荷阀,04.储气筒,05.安全阀,06.低压报警器,07.气管,08.总阀,09.加力泵,010.加力泵,011.制动钳,012.制动管,013.制动管,014.制动钳),其工作原理为:通过总阀脚踏板加力,压缩空气进入加力泵,推动加力泵的油缸,输出增压后的制动液到制动钳,从而实现制动。
现有的装载机制动系统普遍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目前仍采用单管路制动系统,总阀一旦损坏,比如卡死或漏气,制动将会失效。况且并没有配置有效的紧急制动。
2.管路;气管和制动油管仍采用比较容易生锈的钢管,锈蚀或杂质将会严重影响制动系统的可靠性。
3.加力泵;在制动过程中对加力泵的气缸和油缸是否有效没有相应的指示或预警设置。
4.制动钳;在工作过程中对制动钳的工作温度没有相应的指示和预警设置,进油口设在制动钳的中间位置,气阻产生后的滞留空间较大。
5.加力泵与制动钳的连接;加力泵横向放置,在油缸内形成的气阻无法自动排除。制动钳的进油口在中部,其上部的气阻无法自动排除且内部制动液无法自动实现热交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装载机制动系统普遍存在的以下缺点:1.采用单管路制动系统;2.无有效可靠的紧急制动系统;3.无完备的安全预警指示系统;4.加力泵和制动钳无法实现气阻自动排除和自动实现热交换;5.容易生锈的管路系统等进行完善和提高,提供一种安全预警状态下的制动和紧急制动装置,其具有以下功能:1.双保险制动系统,2.紧急制动系统,3.安全预警指示系统,4.气阻自动排除和自动实现热交换,5.无锈蚀管路系统。
本实用新型设有:
1)双保险制动系统,双保险制动系统设有双回路保险阀、双腔储气筒、第1管路过滤器、第2管路过滤器、双腔总阀、第1继动阀、第2继动阀、第1加力泵、第2加力泵、第1制动钳、第3制动钳、第5制动钳和第7制动钳;双回路保险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接双腔储气筒的两个腔,双腔储气筒两个腔的出气口分别经第1管路过滤器和第2管路过滤器与双腔总阀的两个进气口连接,双腔总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接第1继动阀和第2继动阀的控制口,第1继动阀和第2继动阀的进气口分别连接双腔储气筒的两个腔,第1继动阀和第2继动阀的出气口分别连接第1加力泵和第2加力泵,第1加力泵控制一个桥上的第5制动钳、第6制动钳、第7制动钳和第8制动钳,第2加力泵控制另一个桥上的第2制动钳和第4制动钳。
2)紧急制动系统,紧急制动系统设有双通单向阀、三通、电磁阀、第3加力泵、第1制动钳、第3制动钳和开关阀;双通单向阀的两个进气口分别连接双保险制动系统的双腔储气筒的两个腔,双通单向阀的出气口连接三通,三通的一端连接第3继动阀的进气口,三通的另一端连接电磁阀的进气口,电磁阀的出气口连接第3继动阀的控制口,第3加力泵连接第1制动钳和第3制动钳,电磁阀上设有开关阀。
3)安全预警系统,安全预警系统设有低压报警器、第1制动灯、第2制动灯、第3制动灯、第1油压指示器、第2油压指示器、第3油压指示器、第1温度传感器、第2温度传感器、第3温度传感器、第4温度传感器、温度报警器、油杯和液面报警器;双腔储气筒的两个腔分别安装低压报警开关,两个低压报警开关并联后连接低压报警器,第1加力泵、第2加力泵、第3加力泵的行程开关分别连接第1制动灯、第2制动灯、第3制动灯,第1加力泵、第2加力泵、第3加力泵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1油压指示器、第2油压指示器、第3油压指示器,第1油压指示器、第2油压指示器、第3油压指示器上分别设有第9放气阀、第10放气阀、第11放气阀,第1温度传感器、第2温度传感器、第3温度传感器、第4温度传感器分别设于双保险制动系统的第2制动钳、第4制动钳、第5制动钳、第7制动钳上,温度传感器连接温度报警器,油杯设有液面报警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玉喜,未经李玉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77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柱形脊瓦抱卡式避雷支架
- 下一篇:高尔夫计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