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折叠自行车转向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8178.7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2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黄淳权;刘小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小童 |
主分类号: | B62K21/22 | 分类号: | B62K21/22;B62K21/12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刘勇 |
地址: | 250023 山东省济南市天***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 自行车 转向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尤其是涉及易折叠自行车转向架。
背景技术
由于折叠式自行车折叠后具有所占空间小、容易收藏和易于携带外出等优点,因此,折叠式自行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普遍存在折叠操作麻烦、折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其中转向架的把手收叠状态不佳是主要原因的一,下面举例说明。
图1和2给出现有的一种折叠式自行车前车架,该折叠式自行车前车架主要设有转杆52、固定于该转杆52上的轴管70、固定于该转杆52上端的把手51及固定于该转杆52下端的U字形前叉杆60。轴管70与车架的横梁(在图1和2中,车架的横梁未画出)连接。当使用者欲进行折叠收藏时,可通过设于转杆52上的折叠节点521将转杆52向斜下方折叠。若向前折叠,则把手51会接触到安装在前叉杆60上的前轮(图1和2中未画出前轮),造成无法具有良好的折叠效果,故一般的转杆52均被设计成可向斜下方折叠的方式,以避免把手51与前轮接触。但是,由于转杆52向斜下方折叠,会使把手51的一部分凸出,不能与前叉杆60等部件贴合,使得折叠效果不好,严重影响其实用性。此外,该转杆52的下节(折叠节点521为转杆52的上、下两节的分界点)不能伸缩,因此,即使转杆52可向斜下方折叠,但把手51所处的高度却无法进一步降低,仍影响折叠效果。
图3给出现有的另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部分,包括把手351、把手立管352,把手立管352设于前叉360的连接部361上,该连接部361设有车架前端管370,前端管370与车架横梁连接,该把手立管352为了满足把手351高度可进行升降调整的需求,该把手立管352设计成具有伸缩功能。但是,由于该把手立管352受到结构限制,其伸缩量很小,使用功能受限,因此把手351的高度降低程度不明显,仍影响折叠效果。
公开号为CN101172509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旅行箱式折叠自行车,包括箱体、可折叠后置于箱体内的可折叠的自行车龙头及把手、与自行车龙头及把手联接的可伸缩的自行车前支架、自行车前后轮构成,自行车中轴设置在箱体上,所述自行车后轮轴设置于箱体的后下部,自行车后轮的一部分露置于箱体外,自行车后轮的另一部分则容置于箱体内;与自行车前支架和前轮配合的前叉上连接有可伸缩的前车架管,所述可伸缩的前车架管与设置在箱体内的固定滑槽相配合。该发明通过对旅行箱式折叠自行车的各组成部件,位于箱体的位置进行设置后,简化了自行车的折叠步骤,减轻了自行车的重量,使之携带更加便利,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公告号为CN200951821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把手杆与前叉管之结合构造,具有一把手杆,一端连结一折叠器,该折叠器具有一上壳体、一下壳体及一结合件,藉一快拆件将该上、下壳体结合或脱离,该折叠器下方连接一中间管件,并在该中间管件内套设一前叉管;该折叠器之下壳体中央处开设有一穿孔,供一螺杆穿设,在折叠器与中间管件间置有一轴套,其内设有内螺纹;该前叉管顶部设有外螺纹,用来与轴套之内螺纹作螺合;在前叉管内设有一具有一螺孔的定位块;组装时,将该前叉管插入该中间管件内,再将前叉管的外螺纹与该轴套的内螺纹螺合,接着,将螺杆穿过该折叠器下壳体的穿孔再穿入该前叉管内及该定位块的螺孔后旋紧,使把手杆与该前叉管稳固结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把手折叠并显著降低高度的易折叠自行车转向架。
本实用新型设有把手部分和前叉部分;把手部分设有把手和至少1根把手立杆,把手与把手立杆转动连接,把手立杆上设有转折节点,前叉部分设有左叉管和右叉管,左叉管上端与右叉管上端连接,把手立杆与前叉部分的左叉管或/和右叉管伸缩式连接。
把手可为整体式把手或分体式把手。
分体式把手设有左把手和右把手,把手立杆设有左把手立杆和右把手立杆,左把手立杆的上端与左把手转动连接,右把手立杆的上端与右把手转动连接,左把手立杆的下端与左叉管伸缩连接,右把手立杆的下端与右叉管伸缩连接。
转折节点最好通过销轴转动连接,销轴最好为垂直于纸面方向或平行于纸面方向。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当自行车折叠时,先将左右方向设置的把手转成前后方向,再将把手立杆向下压缩,使把手立杆缩入前叉部分的左叉管或/和右叉管中,然后通过转折节点的销轴进行转折,使把手立杆向下方折叠,这样,把手的高度可显著降低。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可显著减小自行车折叠后的外形尺寸,而且折叠操作快捷方便的突出优点和有益效果,并且可适用于大人和孩子驾驶。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小童,未经刘小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81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