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源平面旋流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8615.5 | 申请日: | 2009-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34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林麒;潘波;黄印阳;沈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D1/00 | 分类号: | F15D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源 平面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生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源平面旋流发生器。
背景技术
边界层分离的控制是流动控制的重要部分,方法有多种,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增大边界层内流体的运动能量,提高其抵抗分离的能力以抑制分离。射流、涡流发生器等都是克服边界层分离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多数射流都需要额外气源,而且组件较多,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或加工量大。而涡流发生器多需要机械结构件,当边界层没有发生分离时,反而会对流动产生负面影响。生产中也常会遇到掺混物料的需求,已有的方法往往需要结构复杂的机构和动力。
公开号为CN1165936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用于炉内燃烧器及过热空气通道的旋流叶片,包括一个具有根部及一个从叶片部件低压侧根部垂直伸出的延长部分的板状叶片部件。该延长部分可使叶片低压侧旋涡的形成和增长减小,且提高了流动效率,降低了跨过叶片的压力损失。
公开号为CN1493407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平面螺线陶瓷整体旋流管,其旋风子、排气管和2~10片螺旋进气导向叶片由陶瓷整体烧结而成,每片螺旋进气导向叶片盘旋在排气管上的旋转角度为80°~100°,它克服了现有陶瓷单组管旋风子内壁错位使含尘气流产生涡流的弊病,加大了螺旋进气导向叶片的旋转角度,增强了对含尘气流的导向作用,因而使其制成的立式陶瓷多管除尘器提高了除尘效率。
倪亚琴(倪亚琴.涡流发生器研制及其对边界层的影响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13(1):110-116)介绍了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造型、机理和对边界层流动控制的应用。
以上能够造成旋流的发生器都需要机械结构件,有的本身结构还很复杂,或需要气源提供初始空气流动,而且无法形成平行于平面或物体表面的旋流;而能对边界层流动进行控制的涡流发生器虽能达到目的,但对无分离的流动也带来负面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某些能够形成旋转流动的发生装置所存在的结构较为复杂,无法形成平行于平面或物体表面的旋流,而能对边界层流动进行控制的涡流发生器虽能达到目的,但对无分离的流动也带来负面影响等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可在无气源的无孔平面壁上形成平行于平面或物体表面旋流的平面旋流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设有底板和交流电源,在底板的上表面覆有至少4条上表面电极,在底板的下表面覆有至少4条下表面电极,上表面电极和下表面电极均为呈同向弯曲的弧线状的弧形电极,上表面电极和下表面电极沿圆周方向呈成对等间距交错辐射状排布;同一对弧形电极的上表面电极和下表面电极的尺寸满足以下关系:D1>D2,且D2>d1和D1-D2>D2-(d1+d2);D1为相邻上表面电极之间的距离,D2为同一对电极的上表面电极与下表面电极相背的两侧之间的距离,d1为同一对电极的上表面电极的宽度,d2为同一对电极的下表面电极的宽度;各上表面电极电连接,各下表面电极电连接,各上表面电极和各下表面电极分别与交流电源两个输出端电连接;在底板下表面与下表面电极上设有电介质材料覆盖层。
所述底板最好为绝缘电介质平板,绝缘电介质平板最好选自陶瓷平板、聚四氟乙烯平板或环氧树脂平板等;底板的厚度最好≥0.5mm,上表面电极厚度最好为0.05~0.15mm,下表面电极厚度最好为0.05~0.15mm。所述弧形电极最好为圆弧形电极。所述上表面电极和下表面电极也可均为同向弯曲的其它曲线。
所述电介质材料覆盖层的厚度最好大于5倍下表面电极厚度,足以覆盖下表面电极,并防止电介质材料层下方产生气体放电。各弧形电极的末端距底板边缘的距离最好>10mm。
交流电源的输出电压最好为3~10KV,频率最好为10~20KHz。
各上表面电极最好通过设在底板上表面的中心圆电极电连接,各下表面电极最好通过设在底板下表面的中心圆电极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86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