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8922.3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569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游图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游图明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太阳能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装置,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发电主要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是以光敏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反应而发电。当半导体材料受光后,其PN结中的N型半导体的空穴往P型区移动,而P型区中的电子往N型区移动,从而形成从N型区到P型区的电流,然后在PN结中形成电势差,这就形成了电源。太阳能电池虽然从制造及应用技术方面已日趋成熟,但其制造成本较高,为传统发电装置的数倍,并且热电转换效率较低,仅为10%左右。另外,在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发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太阳能电池板制造成本高、没有太阳光时无法发电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包括一半导体致冷片,该半导体致冷片的冷端浸没于水面下,该半导体致冷片的热端朝上位于水面上方,该半导体致冷片的电源连接端接负载。
前述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其半导体致冷片由N形半导体、P形半导体和三块铜板连接而成;其中一块铜板的两端分别与N形半导体的一端、P形半导体一端贴合,形成该半导体致冷片的冷端;另外两块铜板分别与N形半导体的另一端、P形半导体的另一端贴合,形成该半导体致冷片的热端;该热端的两块铜板构成所述的电源连接端。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一,可安装于广大的海面、江面或湖面上,利用海水、江水或湖水对半导体致冷片的冷端进行冷却,利用太阳能对半导体致冷片的热端进行加热,从而产生电流;二,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三,本实用新型在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也能发电,应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参照图1,包括一半导体致冷片1,该半导体致冷片1的冷端浸没于水面2下,该半导体致冷片1的热端朝上位于水面2上方接受太阳光的照射。该半导体致冷片1的电源连接端16接负载。
该半导体致冷片1由N形半导体11、P形半导体12和三块铜板13、14、15连接而成,其中一块铜板13的两端分别与N形半导体11的一端、P形半导体12一端贴合,形成该半导体致冷片1的冷端,另外两块铜板14、15分别与N形半导体11的另一端、P形半导体12的另一端贴合,形成该半导体致冷片1的热端;该热端的两块铜板14、15通过导线接出,构成上述的电源连接端16,可接负载,如灯泡。
电荷载体在导体中运动形成电流,由于电荷载体在不同的材料中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想低能级运动时,就会释放出多余的热量,相反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纯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好,但制冷效率极低,而半导体材料具有极高的热电势。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热电势差最大,应用中能够在冷接点处表现出明显制冷效果。这就是半导体致冷片的工作原理。反之,利用外界环境对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冷接点降温,对热接点加温,则可使电荷流动形成电流,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这就是本实施例利用半导体致冷片进行发电的原理。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游图明,未经游图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89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