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压力调节功能的汽车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8930.8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2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柯伟;程炳根;郑占筑;林辉跃;赖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永裕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1/16 | 分类号: | B60T11/16;B60T11/2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许伟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压力 调节 功能 汽车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压力调节功能的汽车制动器。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器是汽车的重要部件,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关键。习用汽车制动器(如图1所示)由制动总泵1’与压力调节器2’组成,制动总泵1’与压力调节器2’是分开的,占用空间大,成本高,增加汽车总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成本低廉、具有压力调节功能的汽车制动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压力调节功能的汽车制动器,它由制动总泵和比例阀组成;所述的制动总泵主要由油杯、快速填充阀、制动主缸、第二复位弹簧、弹簧支撑座、第二活塞、第一复位弹簧、第一活塞和辅助皮圈组成;所述的油杯下端油孔连通制动主缸侧壁上的径向通孔,所述的快速填充阀套置在油杯下端油孔内;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弹簧支撑座、第二活塞、第一复位弹簧、第一活塞依序套置在制动主缸的纵向通孔内,在第二活塞两侧阶梯台阶面套接辅助皮圈;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套接弹簧支撑座上,第一复位弹簧套接在第二活塞上且两端分别顶靠在第二活塞外侧阶梯台阶面和第一活塞的内侧侧阶梯台阶面上;所述的比例阀由比例阀活塞、比例阀弹簧、密封橡皮圈和作为比例阀腔的输出压力腔组成;在制动主缸上横向开设有两个输出压力腔,两个比例阀活塞连同套接其上的比例弹簧分别活动套置在输出压力腔内,密封橡皮圈套接在比例阀活塞内顶部。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将制动总泵与压力调节器(比例阀)集成为一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汽车总重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汽车制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比例阀的剖视图;
图5B是图5A沿的D-D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比例阀的受力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压力调节功能的汽车制动器,它由制动总泵1和比例阀2组成。
所述的制动总泵1主要由油杯11、快速填充阀12、制动主缸13、第二复位弹簧14、弹簧支撑座15、第二活塞16、第一复位弹簧17、第一活塞18和辅助皮圈19组成。
所述的油杯11下端油孔连通制动主缸13侧壁上的径向通孔,所述的快速填充阀12套置在油杯11下端油孔内;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14、弹簧支撑座15、第二活塞16、第一复位弹簧17、第一活塞18依序套置在制动主缸13的纵向通孔131内,在第二活塞16两侧阶梯台阶面套接辅助皮圈19;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14套接弹簧支撑座15上,第一复位弹簧17套接在第二活塞16上且两端分别顶靠在第二活塞16外侧阶梯台阶面和第一活塞18的内侧侧阶梯台阶面上。
如图4、图5A、图5B所示,所述的作为压力调节器的比例阀2由比例阀活塞21、比例阀弹簧22、作为比例阀腔的输出压力腔23、密封橡皮圈24组成;在制动主缸13上横向开设有两个输出压力腔23,两个比例阀活塞21连同套接其上的比例弹簧22分别活动套置在输出压力腔23内,密封橡皮圈24套接在比例阀活塞21内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图2参考图4、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将制动总泵1与压力调节器(比例阀2)集成为一体。刹车时,向脚踏板施加力,利用杠杆原理,通过真空助力器将力放大,使制动主缸13获得较大的动力源,利用液压作用P=F/S,为了提高刹车的灵敏度,在供液装置处,增加快速填充阀12进行补油,使第一制动腔内快速产生制动压力,可以前轮C、D提前制动;在制动主缸13上输出的压力,利用压力差进行分配,使每一腔输出压力都有2个出油孔(其中1个出油孔与另一个出油孔压力成性线比)。将输出比列腔的压力分别对角线接在制动轮缸上,前轮一个,后轮一个,从技术上使后轮的实际液压曲线尽量接近理想液压曲线,防止后轮先于前轮抱死而侧滑。制动力由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产生,随车轮所承受的载荷的增大而增大。车辆制动时,重心由于惯性要向前移动(尤其是前轮驱动的车)。致使前轮的载荷增加,后轮的载荷减少。所以前、后轮所能产生的制动力也会以相同趋势变化。如果在前后轮上同时施加同样的制动力,载荷较轻的后轮会过早抱死产生打滑。轮胎打滑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会变得极小。轮胎也不能保持与地面的充分接触。此时就可能出现横向摆尾的现象,其后果非常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永裕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永裕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8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丝用卷绕筒
- 下一篇:一种换管纱机构中的预清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