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物灸贴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9945.6 | 申请日: | 200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1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顾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海 |
主分类号: | A61F7/03 | 分类号: | A61F7/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物灸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辅助医疗贴敷用品领域。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物灸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热敷人体的一些部位具有一定的疗效。目前人们一般采用热水袋等发热体热敷人体,发热体一般通过手捂在人体上,这即不方便,影响日常生活,又不能长时间、不间断热敷人体。而沙疗地区气候干热,高温的沙粒通过压力向人体组织的深部传导,加快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扩张末梢血管,调整全身的生理反应,进而激活与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病部位的新陈代谢,活跃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以此达到治病的效果。据有关部门检测,新疆吐鲁番大漠的沙中,加之气候干热、高温和充足的红外线,使灼热的细沙集磁疗、理疗、放疗、光疗、推拿与按摩等综合疗效于一体,被患病康复的人誉为有神奇的疗效。如何利用热敷沙子的功效结合人体穴位,综合利用药穴贴直接渗透肌肤经络,刺激经穴以调气调经络之气血运行,怯湿温阳,用于制备消除病目的的产品还未报道,开发此类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国内尚未见以沙子热疗有效用于隔物灸贴用品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发热材料与沙子有效结合的隔物灸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物灸贴包括粘胶布与新疆吐鲁番沙和自主发热材料混合的敷料包顺序连接,最外层设置一种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一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物灸贴中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装置,通过袋体表面微小的进气孔,来控制袋体内空气的进气量,从而控制发热时间和发热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物灸贴中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装置优先选用一种密封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物灸贴中,选用新疆吐鲁番地区亚尔乡沙疗地带的丘沙为主,含有对人体有利的多种矿物质,颗粒较均匀,并具有很好的传热性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物灸贴中,采用以普通硅藻土、烧成硅藻土、普通焦炭、食用盐、普通自来水、还原铁粉等为原料做成的自主发热料包。选用的材料是本领域熟知的原料。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根据用户通过隔物灸贴治疗其他病症,可自由选用采用其他医用药膏、药剂配合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其应用效果更好。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内容,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产品通过创造性的选用沙贴,利用热敷温度,对于怯风散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软坚化结、强骨益肾、通经活血、调和气血等功能;与药贴按照中药主要原理“君、臣、佐、使”配合使用其疗效突显。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隔物灸贴的主视图。
图2显示为隔物灸贴的结构图,图中1为粘胶布,2为敷料包,3为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一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如无特别说明,则%皆指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敷隔物灸贴,通过将粘胶布(1)、敷料包(2)及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一种装置(3)顺序连接。其中,粘胶布(1)规格为(80-120)mm×(70-90)mm,在其上面正中放置敷料包(2),敷料包(2)的规格与粘胶布(1)规格一致,将预先制备好的以普通硅藻土、烧成硅藻土、普通焦炭、食用盐、普通自来水、还原铁粉等为原料做成的自主发热料与选用的新疆吐鲁番的沙子混合后装入密封袋,再将外置的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一种装置(3)顺序连接而获得本实用新型产品。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敷隔物灸贴,通过将粘胶布(1)、敷料包(2)及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一种装置(3)顺序连接。其中,粘胶布(1)规格为80mm×70mm,在其上面正中放置敷料包(2),敷料包(2)的规格与粘胶布(1)规格一致,将预先制备好的以普通硅藻土、烧成硅藻土、普通焦炭、食用盐、普通自来水、还原铁粉等为原料做成的自主发热料与选用的新疆吐鲁番的沙子混合后装入薄无纺布后密封,再将外置的撕开外袋,让内袋暴露在空气里的一种装置(3)顺序连接而获得本实用新型产品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海,未经顾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99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