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设备气吹灭弧防雷间隙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1093.4 | 申请日: | 2009-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3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巨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巨丰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设备 吹灭 防雷 间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雷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各电压等级电力设备的气吹灭弧防雷间隙。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因雷击设备或因感应雷而引起闪络导致电力设备绝缘损坏,目前电力生产部门一般采用加装防雷保护间隙或者各种避雷器来保护电力设备。
1保护间隙
当电力设备遭受雷电过电压冲击时,保护间隙首先因过电压被击穿,将大量雷电流泄入大地,大幅降低电力设备过电压幅值,从而起到保护电力设备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保护间隙没有灭弧能力,不能切断短路引起的工频续流,对于相间短路会引起断路器跳闸;对于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力设备,单相接地故障会引起电力设备短时缺相运行,使负荷处于不平衡工作状态,不利于负载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无灭弧能力的间隙,电弧持续烧蚀间隙电极可导致间隙距离永久性变长,绝缘配合失效,间隙失去保护作用,电力生产部门必须人工更换间隙,在多雷强雷地区工作量巨大。
2避雷器
排气式避雷器(管式避雷器)采用封闭空间灭弧方式,在封闭空间内依靠短路电弧灼烧产气材料产生的气体吹灭电弧,属于被动式防雷,灭弧速度慢,工作电流范围受到产气材料限制,设备失效后无明显标识,无法及时发现和更换,导致其适用范围存在很大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防雷手段中,普通防雷间隙与普通线路避雷器使用寿命短、检修和更换频繁、运行成本高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防雷间隙,该防雷间隙不但能先于绝缘子击穿,而且具有气吹熄弧功能。在间隙回路击穿、有雷电流通过时,信号检测单元能同步传输雷击信号给气体发生器,该装置在2ms内动作并产生大量气体形成冲击气流作用在间隙电弧上,使电弧熄灭,达到快速消除雷击接地故障的目的。若本实用新型与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合理配合,可以确保发生雷击短路的线路不跳闸,电力设备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本实用新型包括两大部分:①防雷保护间隙,②气吹灭弧装置。
防雷保护间隙由高压侧连接体、高压电极、接地连接体、接地电极等部件组成。高压侧连接体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高压侧,以固定高压电极。接地连接体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接地体上,以固定接地电极。防雷保护间隙并列地安装于被保护电力设备绝缘附近,并在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形成固定距离的电极间隙。
气吹灭弧装置由信号检测单元和气体发生器组成。信号检测单元可采用罗氏线圈或电流互感器检测雷电流信号。信号检测单元既可以环绕安装在防雷保护间隙的高压电极或者接地电极上,也可以安装在防雷保护间隙的高压电极或者接地电极附近。气体发生器安装于高压电极或者接地电极预留的支架上,使气体发生器的喷气口朝向电极间隙之间的电弧通道,吹弧点在电弧与间隙电极的连接点。信号检测单元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接,信号检测单元检测到雷电流之后发出的电信号通过信号传输回路送至气体发生器。
当被保护设备遭受雷击且有雷电流流过防雷保护间隙时,信号检测单元感应出电信号并传送给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收到触发电信号后迅速动作并产生高速气流进行吹弧,从而达到灭弧目的。气体发生器具有自动更换气弹的功能,当气体发生器中的气弹用完后会发出可视信号,提醒工作人员更换。
本实用新型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范围广,不受电压等级、导线布置方式、绝缘子类型、杆塔塔型、极性效应的影响;
(2)质量轻,便于运输、安装、拆卸,一次安装,可长期重复使用,只需要定期更换气体发生器,运行成本低,环保节约;
(3);启动迅速,可快速熄灭电弧,降低电力设备雷击跳闸率,提高重合闸成功率,保护电力设施,提高电网可靠性,有利于电力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对输电线路中支撑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信号检测单元6种类之一的罗氏线圈示意图。
其中:1-接地电极,2-电极间隙,3-高压电极,4-高压侧连接体,5-气体发生器,6-信号检测单元,7-接地连接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部分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巨丰,未经王巨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1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离心力由容器制备液体提取物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轧机及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