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加工外形较小且孔壁较薄的套类零件的专用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2012.2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978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马富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5/48 | 分类号: | B24B5/4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工 外形 较小 孔壁较薄 零件 专用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具,尤其是用于加工外形较小且孔壁较薄的套内零件的专用夹具。
背景技术
一些外形较小且孔壁较薄的套类零件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工业缝纫机中使用很多,用量较大。
虽然此套类零件较为普遍,但工业缝纫机中使用的套类零件对内孔径及外径圆度、圆柱度要求很高,然而一般来说,达到控制在在0.002mm以内的精度是非常困难的。若套圆度、圆柱度达不到要求,缝纫机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震动及噪音,不仅会直接影响缝纫机的使用寿命,而且缝纫机在加工服装过程中,缝纫机会经常出现故障,目前急需能够在加工出外形较小、孔壁较薄的套类零件的同时,保证其内孔和外径圆度、圆柱度正品率达到100%。
这类零件的常用加工工序为:先研大孔→再磨外径→采用外圆磨来磨一端面→最后采用平面磨来磨另一端面,内孔和外径圆度、圆柱度很难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工外形较小且孔壁较薄的套类零件的专用夹具,该夹具包括本体和与本体一端的外壁相螺纹配合的螺帽,所述的螺纹具有自锁功能;
所述的本体与螺帽配合的一端部设有收容槽,该收容槽可以从所述零件的径向上卡紧零件,本体和螺帽配合后,本体和螺帽之间形成收容所述零件的收容空间,该收容槽的槽底和螺帽内壁一起从轴向上卡紧所述零件;
所述的螺帽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的收容空间贯通的研磨孔,该研磨孔与所述的零件同轴或基本同轴,允差不大于0.005mm,且可以供研磨所述零件的内孔的研磨工具插入。
采用上述结构的专用夹具,可以先从径向上和轴向上将零件(或也称工件)固定,固定好了之后,再从研磨孔伸入研磨工具来加工工件的内孔。一方面工件在加工内孔前就被完全固定,且研磨孔与工件基本同轴,从而保证了内孔和外径圆度、圆柱度。
所述螺纹的型号取决于工件的轴向长度以及要达到的精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收容槽与所述的零件同轴或基本同轴,允差不大于0.005mm,且收容槽的内径比所述零件的外径大0.01mm以内。采用这种结构的夹具,基本上保证了工件在径向上的跳动很小,径向上能达到控制在在0.002mm以内的精度。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本体和螺帽配合后,所述收容槽的槽底和螺帽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比所述零件的轴向长度长0.01mm以内。这样一来,基本上保证了工件在轴向上的跳动很小,轴向上能达到控制在在0.002mm以内的精度。
优选的,所述的本体外径与所述的螺帽的内螺纹孔同轴或基本同轴,允差不大于0.02mm。
优选的,所述的本体外径与收容槽同轴或基本同轴,允差不大于0.02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螺纹型号为N10*1.25,螺距小且具有自锁效果,可以保证加工顺利进行,以及可以很好地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夹具的拆分剖视图;
图2图1所示夹具组合后的剖视图;
其中:1、本体;11、收容槽;
2、螺帽;21、内壁;22、研磨孔;
3、零件(也称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加工外形较小且孔壁较薄的套类零件的专用夹具,该夹具包括本体1和与本体1一端的外壁相螺纹配合的螺帽2,螺纹的螺距为1.25mm,型号为N10*1.25,螺纹具有强自锁功能,保证夹具本体1与螺帽2之间紧密配合,从而保证了加工的顺利进行以及精度的控制。
本体1与螺帽2配合的一端部设有收容槽11,该收容槽11可以从零件3的径向上卡紧零件3,本体1和螺帽2配合后,如图2所示,本体1和螺帽2之间形成收容零件3的收容空间,该收容槽11的槽底和螺帽2内壁21一起从轴向上卡紧零件3,
螺帽2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的收容空间贯通的研磨孔21,该研磨孔22与所述的零件3同轴或基本同轴,允差不大于0.005mm,且可以供研磨所述零件3的内孔的研磨工具插入。
可以先从径向上和轴向上将零件3(或也称工件)固定,固定好了之后,再从研磨孔伸入研磨工具来加工工件3的内孔。
为了进一步确保加工精度,套类零件的内孔和外径的圆度和圆柱度,夹具的尺寸最好能满足以下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20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