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2609.7 | 申请日: | 2009-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97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祖国掌;杨清远;唐复兴;孙棠丽;孙守旗;张晓华;韦众;胡建华;荣朝振;赵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36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鳅 水稻 生性 新型 生态 稻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
背景技术
稻田养鳅是促进粮食增产、渔业增效的生态渔业方式。稻田养鳅是节粮、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型生态渔业。泥鳅在稻田潜钻活动疏松土壤有利水稻生长,泥鳅在稻田可起到毁草灭虫的作用,减少杂草争肥和水稻病虫害;泥鳅的粪便又是水稻的优质肥料,节约了化肥,经细菌分解,又培育了丰富的浮游生物,反过来又为泥鳅提供了饵料。显而易见,稻田养鳅不失为综合利用,发展多种经营,达到粮鳅双增产的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据研究表明,稻田养鳅比单纯种稻,每亩可增加收益2-3倍,而且稻鳅共栖生态环境,不仅稻谷产量稳定,还由于限用和少用农药,生产的稻谷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我国稻田养鳅已相当普遍。
由于稻田养鳅尚无完备的防地面敌害和空中水鸟侵入危害的设备,以及规范性、科学性的稻田构造,因此,稻田养鳅的成活率和产量仍然存在很大的潜力尚待发挥。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鳅高产增效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建造的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包括稻田;所述稻田与田埂之间设有环沟,稻田内设有纵横沟,且环沟的宽度大于纵横沟的宽度;环沟面积与纵横沟面积之和为稻田面积的10-12%;
所述稻田的田埂周边均布六根以上的固定撑杆,固定撑杆顶部分别连接着防水鸟空中网;六根以上固定撑杆的下部设有防地面敌害入侵网,防地面敌害入侵网为矩形圈状;稻田相对应的一侧田埂设有进水管,另一侧田埂设有排水管,伸入稻田内的排水支管连通着排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排水支管的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对角线上。
所述防水鸟空中网包括钢绳和胶丝线,连接固定撑杆顶部的钢绳形成矩形圈状,矩形圈状钢绳相对应的两侧之间分别均布设有胶丝线;相邻胶丝线之间的间距为30cm。
防地面敌害入侵网高度为30-50cm。
所述排水支管为由2-3节水管组成的伸缩管。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用料节省,具有完备的防地面敌害和空中水鸟侵入危害的机构、进排水机构,田间环沟、纵横沟面积适中,水深适度,易于稳定水质和便于生产性操作,稻田中环沟、纵沟或横沟便于泥鳅大范围进入稻田各个位置活动觅食,在促进泥鳅生长的同时,泥鳅在稻田又起到毁草灭虫的作用,减少杂草争肥和水稻病虫害;其养殖效果明显超过目前稻田养鳅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更适合于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使用,主要解决了稻田养鳅存在的诸多生态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防空中水鸟侵入网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E-E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排水管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包括稻田8,稻田规格为长200000mm×宽50000mm,田埂坡比按1∶2或1∶2.5,埂面宽2000mm。
稻田8与田埂11之间设有环沟9,稻田8内设有纵横沟10,且环沟9的宽度大于纵横沟10的宽度;且环沟面积加上纵横沟面积为稻田面积的10-12%;埂的高度超出田面500-800mm,周边环沟沟宽5000mm,深500-800mm,纵沟或横沟宽100mm,深300-500mm,纵沟或横沟与环沟相连通;沟底向排水口倾斜,自西向东,高差为200-300mm。
稻田的田埂11周边每隔20000mm预置1个留孔的水泥石墩(水泥石墩规格为500mm×500mm×500mm、中间预留孔径为100mm,孔深度500mm),宽边每隔10000mm预置1个留孔的水泥石墩作为固定撑杆位置。然后在水泥石墩中间插上固定撑杆,固定撑杆的长度为2000mm,固定撑杆1下部装有防地面敌害入侵网12,防地面敌害入侵网12为矩形圈状,其高度为30-50厘米,可阻止地面敌害生物入侵危害;固定撑杆1顶部分别连接着防水鸟空中网,防水鸟空中网包括钢绳2和胶丝线3,连接固定撑杆1顶部的钢绳2形成矩形圈状纲,矩形圈状钢绳2相对应的两侧之间分别均布连接着胶丝线3形成平面隐形网,相邻胶丝线3之间的间距为30厘米,防水鸟从空中飞入啄食泥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26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