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砼取样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3171.4 | 申请日: | 2009-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75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金旭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为强 |
地址: | 214121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取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基础工程中的取样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判断钻孔灌注桩的桩顶是否达到标高位置的水下砼取样器。
背景技术
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因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建筑物中常用的工程桩,但钻孔灌注桩的桩顶标高位置往往位于地坪面以下5~6米甚至10米的位置,由于地坪面都是泥浆,肉眼根本无法判断灌注混凝土面的深度是否达到设计标高。施工人员通常采用测探锤甚至用竹杆来测量灌注时混凝土面的深度,这种方式全凭施工人员的经验和手感来判断混凝土面是否达到设计标高,因此误差很大,如果浇注的混凝土不够量,灌注桩未达到设计标高,基础开挖后需要接桩,可能会影响灌注桩体的承载能力,而且增加劳动力成本和施工成本;如果浇注混凝土量过多,灌注桩超过设计标高,在基础开挖后还要费力敲掉超过设计标高部分的灌注桩,不仅浪费大量的混凝土,同样也增加劳动力成本,从而造成施工成本的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钻孔灌注桩水下灌注混凝土时能准确判断灌注混凝土面深度的水下砼取样器,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砼取样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储料筒,导杆通过连接块连接在储料筒的上端,两块固定板设置在储料筒内接近下端处的两侧,两个对开的活动板分别铰接在储料筒内与固定板等高处,活动板对开处于储料筒的内侧壁上设有支撑活动板的支撑块,活动板后的储料筒侧壁上设有限位杆。
进一步的:
所述导杆为分段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导杆及多个加长导杆,固定导杆通过连接块连接在储料筒的上端,加长导杆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导杆,加长导杆之间通过螺纹首尾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水下砼取样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可方便、准确地在水下混凝土灌注桩设计标高处取样,并判断水下灌注混凝土面是否已达到设计标高,减少因超灌而造成的混凝土浪费及劳动力成本的浪费,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两端开口的储料筒1,导杆3通过连接块2焊接在储料筒1的上端,两块固定板5焊接在储料筒1接近下端处的两侧,也就是说,两块固定板5设置在储料筒1内,离下储料筒1的下端有一定的距离,使用时可以使物料更易进入储料筒1内。两个对开的活动板8通过销轴7分别铰接在储料筒1内与固定板5等高处,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板8上的销轴7插在储料筒1上的螺钉9中。活动板8对开处于储料筒1的内侧壁上焊接有支撑活动板8的支撑块6,支撑块6用于防止活动板8倒挂。活动板8后的储料筒1侧壁上设有限位杆4,限位杆4用于限制活动板8的转角幅度小于90度(图1中以标出极限位置),以利于提升时活动板8回复原位,防止取样物料在提升过程中流失。导杆3为分段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导杆301及多个加长导杆302,固定导杆301通过连接块2焊接在储料筒1的上端,加长导杆302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导杆301,加长导杆302与加长导杆302之间通过螺纹首尾相接,通过增加加长导杆302,使导杆3加长到需要的长度。每个加长导杆302可制成固定的长度,如1米,以便确定整个取样器的取样深度。
在使用时,用加长导杆302使导杆3加长,使取样器可以达到水下灌注混凝土面的设计标高处,操作者手持导杆,竖直向下插入桩孔中,下插过程中,物料将推开两块活动板8,并从储料筒1上端的空隙处排出,直到达到混凝土面设计标高处,设计标高处的物料将推开两块活动板8,进入储料筒1,并往两块固定板5上堆积,这时将导杆连同整个取样器提起,活动板8及固定板5上均将留存该标高处的物料,操作者可根据取出物料情况判定水下砼是否达到设计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31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