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写生取景窗画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5475.4 | 申请日: | 200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91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谭德义;谭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德义;谭铮 |
主分类号: | G09B11/10 | 分类号: | G09B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42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写生 取景 画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文具用品,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写生取景窗画架。
背景技术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写生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经常写生对研究色彩学的规律也非常有启发。写生也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喜欢绘画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天性。在绘画的时候,孩子们实际上是在用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绘画对孩子的启蒙作用是相当大的。它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他们语言功能的发展。
在以往人们总认为只有画家才可以背着画板去郊外写生,其实不然。因为写生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美术表现方法,而创造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美术的灵魂,也是衡量儿童和青少年美术活动质量的主要标准。儿童和青少年写生能较好的发挥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它不是要求儿童和青少年被动地按一种规定的标准图象去绘画,而是要求儿童和青少年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大胆地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的。
写生的灵魂在于观察,只有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出好的写生作品。观察时要引导孩子用“心”进行观察。只有心神投入才能在观察中发现新东西。要想让孩子投入,一定要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在观察时要提醒儿童和青少年抓住被观察物的大致轮廓和突出的特征。儿童观察事物时是不情愿按成人的要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按顺序观察的。他们人虽小,但有他们自己的经验模式,这些观察模式是不会为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节所改变的。
如何引导孩子们在写生过程中很好地观察,成为解决儿童和青少年写生绘画中的一个新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提供一种写生取景窗画架,它通过设置于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的栅格,便于写生作画,迅速完成绘画的整体布局、把握景物的层次,能够准确地掌握不同景物在不同角度的透视变化,使绘画初学者能够直观地掌握绘画技巧和技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写生取景窗画架,包括画架支撑架,所述画架支撑架上分别铰接有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所述写生取景窗为透明材质,所述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分别设置有栅格。
所述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的栅格设置布局相同。
所述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的栅格由LED灯带构成。
所述绘画板上的LED灯带栅格安装于绘画板背面、LED灯带通电后在绘画板正面显示栅格。
所述写生取景窗通过固定螺栓铰接于画架支撑架上。
所述绘画板和画架支撑架之间设置有调节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通过写生取景窗上的栅格将写生景象定格,绘画板上的栅格布置和写生取景窗上的栅格布置相同,这样初学绘画者只要在绘画板上找到相同的栅格位置,将景物绘画下来,就可以了,这样便于初学绘画者掌握写生对象在绘画板上的布置,便于写生作画,迅速完成绘画的整体布局。而写生取景窗铰接于画架支撑架上,可以方便地调整不同的视觉角度,把握景物的层次,能够准确地掌握不同景物在不同角度的透视变化,使绘画初学者能够直观地掌握绘画技巧和技法。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巧妙,为初学绘画者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的绘画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写生取景窗画架,包括画架支撑架1,所述画架支撑架上分别铰接有写生取景窗2和绘画板3,所述写生取景窗为透明材质,所述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分别设置有栅格4。
所述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的栅格设置布局相同。
所述写生取景窗和绘画板上的栅格由LED灯带构成。
所述绘画板上的LED灯带栅格安装于绘画板背面、LED灯带通电后在绘画板正面显示栅格。
所述写生取景窗通过固定螺栓5铰接于画架支撑架上。
所述绘画板和画架支撑架之间设置有调节支撑杆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德义;谭铮,未经谭德义;谭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54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