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腔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6111.8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989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顺利;李彦锋;靳风烁;霍文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9/02 | 分类号: | A61M2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400038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尤其涉及一种多腔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可导致尿道狭窄或闭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炎症、外伤、医源性损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等都可能导致尿道狭窄或闭锁。
1972年国外首次应用冷刀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术治疗尿道狭窄,这种手术方式安全性较高,损伤较小,可反复进行,成为治疗尿道狭窄疾病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瘢痕组织切除不彻底,术中出血量大,尿道狭窄复发率高达78%。因此,尿道狭窄疾病被认为是泌尿外科处理疑难病症中极为棘手的病症之一。
早期治疗轻度的尿道狭窄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尿道扩张法。由于传统的尿道扩张法具有盲目性,不同年龄的人群尿道宽度不同,扩张导管的宽度单一,如果扩张导管直接插入尿道,容易损伤某些患者的尿道粘膜,加重病人的疼痛感觉,甚至有可能造成假道、尿道直肠瘘等并发症,同时尿道扩张导管往往难以通过狭窄部位而使尿道扩张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腔导管。将多腔导管插入尿道后逐渐扩张,直到患者感觉尿道有轻微疼痛为止,减少了病人由于尿道扩张带来了的附加疼痛,很好的减轻了尿道狭窄的程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腔导管,包括A腔、B腔和C腔,还包括:定位囊和扩张囊,所述扩张囊环套于多腔导管外壁,与设置于导管内的B腔连通;所述定位囊与A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多腔导管外壁设置有刻度凹槽。
优选的,所述刻度凹槽内部设置有刻度。
优选的,还包括:卡套,所述卡套固定于扩张囊表面。
优选的,所述扩张囊外表面设置有波纹。
优选的,还包括单向泄压阀,所述单向泄压阀设置于扩张囊与C腔之间,扩张囊与C腔通过泄压阀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腔导管,通过在多腔导管外壁设置扩张囊,所述扩张囊与B腔连通,在进行尿道扩张治疗时,将多腔导管插入尿道,然后通过B腔向扩张囊缓慢的注入液体,直到病人感觉尿道有轻度的胀感时停止注入液体,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扩张疗法的盲目性,可以根据不同患病人群调整扩张导管的扩张程度,减少病人的疼痛,提高了治疗尿道狭窄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腔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腔导管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腔导管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如图1所述,多腔导管16采用三腔结构的导管,包括A腔12、B腔14、C腔13,定位囊11和扩张囊15环套于多腔导管16外壁,定位囊11和扩张囊15之间保持2cm-5cm距离,其中定位囊11的宽度为小于1cm,扩张囊15的宽度在2cm-12cm之间,A腔12穿过导管主体与定位囊11连通,B腔14穿过导管主体与扩张囊15连通;将定位囊11固定在人体膀胱内,通过B腔14输入液体或气体到扩张囊15,直到患者尿道感觉到轻微胀感为止,停止输入液体或气体;可以根据不同患病人群的具体情况,选择性的缓慢输入扩张用的液体或气体进行尿道狭窄处的扩张,逐日少量注入生理盐水,一个疗程后,通过A腔和B腔将定位囊和扩张囊的液体或气体抽出,减少了病人在治疗时的附加疼痛。
为了减少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参考图2,扩张囊15外壁安装有卡套,多腔导管外设置有刻度槽,其内部设置有刻度,在治疗时,通过腔镜确定尿道狭窄部位的宽度以及狭窄部位距离尿道口的距离,依据所述腔镜确定的宽度和距离,利用多个卡套21固定在扩张囊15外壁,选择扩张的长度和扩张点距尿道口的距离,然后再将所述多腔导尿管插入尿道内进行扩张治疗,目的在于防止扩张囊在扩张时压迫其他未患病部位。
为了防止医护人员在治疗尿道狭窄时由于疏忽使扩张囊内压力过大导致的管壁局部缺血坏死给病人带来的附加痛苦,可以在扩张囊与C腔安装若干泄压阀,当扩张囊的内部压力大于泄压阀的泄压极限时,从B腔输入的液体或气体从C腔排出体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尿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同选择不同泄压能力的泄压阀。
参考图3,为了使卡套22更加紧密的固定在扩张囊外壁,可以将扩张囊外表面设置有若干波纹31,卡套套在波纹之间,防止卡套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61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真空保鲜保温桶
- 下一篇:钢卷包装用塑料内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