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油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47743.6 | 申请日: | 2009-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28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耀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耀添 |
主分类号: | B30B13/00 | 分类号: | B30B13/00;B30B1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油机,尤其涉及用于热压成型的热油机。
背景技术
热压成型一般是指生产原料在高温模具中被压制成型。传统的模具加热方式有两种:1)采用电加热管直接加热模具,此种方法加热速度快,但加热不均匀,易漏电,不安全;2)采用导热油加热,此方法加热均匀、稳定,安全性能好,故普遍采用。目前的导热油加热装置多采用模温机,但模温机采购成本高,占地面积大,耗能高,热效率低,导热油循环不好,易堵塞,零配件采购困难,不易维修。模温机一机只能带1套模具,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线作业。以体积300×300×280立方毫米模具为例,加热温度200℃,用普通模温机加热需9KW功率,一条生产线按4套模具计算,要4台模温机,总功率为36KW,而实际上4套模具加热总功率有18KW就足够用了。传统模温机如图1所示,传统模温机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有:1)缺少隔热装置,保温效果不好;2)主油箱容量小,热惯性小,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另外,为保证电加热管与模温机可充分地进行热交换,油面通常会注入得比较高,造成主油箱油面上部空气层的剩余空间较小,单纯地增大储油量会使主油箱内的压力过大而不安全,并且此时与主油箱连通的排气管与油面会很接近,导热油容易从排气管飞溅出来,容易造成伤人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省能源,工作稳定,箱体耐压值高,运行安全的热油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油机,包括主油箱和副油箱,主油箱和副油箱相连通,主油箱的内腔装有发热体,主油箱由内壳体和外壳体构成,形成双层结构。
所述主油箱的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设有隔热层。
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部分全部浸在主油箱中的导热油里。
所述发热体为圆柱状,共有3个,呈“品”字形分布。
所述发热体为电加热管。
在主油箱顶盖安装有1根热电偶,该热电偶底端插入到导热油液面以下。
所述主油箱顶盖上设有倒置的“J”形状的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主油箱采用双层结构,一方面有效防止加热过程中的热量散失,达到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主油箱的箱体耐压值提高,可储存更大容量的导热油,使得热油机的工作热惯性增大,实现更稳定的导热油热量输出。发热体的有效发热部位完全浸在导热油中,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可被导热油充分吸收,而不会造成能量浪费。由于本实用新型发热体的有效发热部位完全浸在导热油中,油面不用注入得较高,使得主油箱工作液面与主油箱顶盖之间的空间高度可以较大,这样可以防止高温导热油从排气管中溅出。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工作稳定,结构合理,占地面积小,维护方便的特点,尤其适合用于构建集中供热的热油系统。实践证明,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节约能源50%,降低系统造价30%,并且供热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模温机主油箱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油箱;2-热油泵;3-电动机;4-底座;5-内壳体;6-外壳体;7-主油箱顶盖;8-电加热管;9-热电偶;10-排气管;11-隔热层;12-放油口;13-出油口;14-回油口;15-回流口;16-过滤器;17-输出口;18-安全阀;19-截止阀;20-副油箱;21-空气滤清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主油箱1、热油泵2、电动机3安装固定在底座4上。主油箱1由内壳体5和外壳体6构成,形成双层的罐状结构。有一主箱顶盖7紧固连接在主油箱1的上方以封闭主油箱1。主油箱顶盖7上还设有3根呈“品”字形分布的圆柱状电加热管8,主油箱顶盖7安装有1根热电偶9,该热电偶9底端插入到导热油液面以下,热电偶9用于探测导热油的温度,电加热管8用于对导热油进行加热。而电加热管8在主油箱1内并非整体发热,各电加热管8的有效发热部位都在主油箱1导热油液面以下,这样的电加热管8将所产生的热能都用于导热油的加热,不会加热导热油液面以上空气而浪费能量,达到节能的目的。在主箱顶盖7上还设有1个倒置的“J”状排气管10,用于主油箱1与外界的气压平衡。主油箱1的内壳体5和外壳体6之间设有隔热层11,该隔热层11为保温棉填充层,进一步防止热量的散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耀添,未经陈耀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7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