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伺服助力转向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0032.4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0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郝双晖;郝明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关西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6/00;B62D1/20;B62D113/00;B62D1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王月玲;武玉琴 |
地址: | 310019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 助力 转向 系统 | ||
1.一种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第一转向轴、第二转向轴、减速器、转向机构和车轮,所述的方向盘与第一转向轴的一端连接,第一转向轴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向轴连接,第二转向轴上设有减速器,第二转向轴通过转向机构与车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转向轴、第二转向轴和伺服电机轴上设有位置检测装置,位置检测装置感测到转轴的转动输入信号给伺服控制器,伺服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驱动减速器并通过转向机构使车轮转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转向轴与第二转向轴之间通过连接装置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对应设置的第一、第二连接头,两者分别与第一、第二转向轴相连,所述的第一、第二连接头上对应设置有凸部和凹部,凸部和凹部相互咬合连接,咬合后凸部与凹部之间设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头包括连接头本体,所述的凸部沿轴向凸伸于第一连接头本体之外;所述的第二连接头包括连接头本体,所述的凹部沿轴向凹陷入第二连接头本体之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头包括连接头本体,所述的凸部沿径向凸设在第一连接头本体的外表面之外;所述的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连接接头本体,所述的凹部沿径向凹陷在第二连接接头本体的外表面之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部与第一连接头本体等长或比第一连接头本体短;所述的凹部与第二连接头本体等长或比第二连接头本体短。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部或凹部为1个或1个以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部为一凸块,所述的凹部对应设置为一凹槽;
或者所述的凸部为设置在第一连接接头上的凸爪,所述的凹部为设置在第二连接接头上的相邻的两个凸爪之间构成的凹槽;且凸部或凹部的设置数量为3个;
或者所述的凸部为三键连接头,所述的凹部对应设置为三键凹槽;
或者所述的凸部为三芯连接头,所述的凹部对应设置为三芯凹槽;
或者所述的凸部为十字连接头,所述的凹部对应设置为十字凹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器为蜗轮蜗杆减速器或圆柱齿轮减速器或圆锥齿轮减速器或行星齿轮减速器或其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伺服电机优选为交流伺服电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检测装置、伺服控制器和伺服电机一体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控制器包括数据处理单元、电机驱动单元和电流传感器,所述数据处理单元接收输入的指令信号、电流传感器采集的电机输入电流信号和位置检测装置输出的代表电机角度的信息,经过数据处理,输出控制信号给所述的电机驱动单元,所述电机驱动单元根据所述的控制信号输出合适的电压给伺服电机,从而实现对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伺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机械环控制子单元、电流环控制子单元、PWM控制信号产生子单元和传感器信号处理子单元;
所述传感器信号处理子单元接收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输出的代表电机角度的信息,将电机的角度传输给所述的机械环控制子单元;所述传感器信号处理子单元还接收所述电流传感器的检测到的电流信号,经过A/D采样后输出给所述的电流环控制子单元;
所述机械环控制子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指令信号和电机轴的转动角度,经过运算得到电流指令,并输出给所述的电流环控制子单元;
所述电流环控制子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电流指令的电流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经过运算得到三相电压的占空比控制信号,并输出给所述的PWM控制信号产生子单元;
所述PWM控制信号产生子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三相电压的占空比控制信号,生成具有一定顺序的六路PWM信号,分别作用于电机驱动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关西电机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关西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003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客车横向稳定杆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护板及其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