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3353.X | 申请日: | 200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7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林荣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震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漏油结构的避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汽车或机车上均装设避震器以缓和因路面颠簸不平时车辆行驶所受到的冲击,进而改善行驶时的舒适性,并有效提高汽车或机车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为目前习用避震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避震器1,可安装于汽车或机车上,其包含有外筒11及内筒12,外筒11呈一圆桶状,内筒12装设于外筒11内,内筒12的内部设有一弹簧13,弹簧13借助固定件14将其锁固于内筒12上;外筒11内装设一阻尼杆15,同时装填具有黏滞性的油性体16。
当车辆行经颠簸的路面受到冲击时,外筒11移动并压缩弹簧13而吸收路面冲击,当弹簧13回弹释放能量时,外筒11内部的油性体16通过活塞11的阻尼孔171时受到阻力,借此产生可衰减伸张的阻尼作用,进而达到减震效果。
然而,上述避震器1在使用上虽可达到避震效果,但因外筒11与内筒12均由金属材料所制成,当内筒12与外筒11相对滑动一段时间之后,该内筒12与外筒11间相互摩擦的壁面产生磨损,密合度降低,致使油性体16会经由内筒12与外筒11相互摩擦产生的间隙从外筒11上端泄漏,无法发挥应有的避震效果。当避震器1发生漏油的情况后,使用者需将避震器1更换,增加了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及更换成本上的负担。
鉴于上述习用技术所存在的诸多缺陷,本发明人经多年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结构改良的避震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器,通过设置防漏套盖,避免外筒内的油性体自外筒顶端开口泄漏,提高避震器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避震器,包含:外筒,其两端分别为封闭端及开放端,该封闭端内装设阻尼杆并填装黏滞性油性体;内筒,自外筒的开放端伸入,并于其上设置一固定件,使其得以将弹簧锁固定位于内筒中;防漏套盖,包覆设置于外筒的开放端及内筒所形成的插接部间,使得防漏套盖得以完全封闭外筒开放端。
所述防漏套盖内设有至少一个环形槽,并于环形槽内设有油封。
所述防漏套盖内设有至少一个环形槽,并于环形槽内设有O型环。
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外筒上端开口与内筒的插接部间设置一防漏套盖,可避免外筒与内筒相对滑动一段时间后,因金属摩擦产生缝隙,外筒内的油性体从缝隙中泄漏出,从而提高避震器的使用寿命。另外,于环形槽内设置油封或O型环,可达到双重防漏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避震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防漏套盖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避震器1 内筒3
外筒11 遮蔽端31
内筒12 外露端32
弹簧13 弹簧4
固定件14 阻尼杆5
阻尼杆15 阻尼孔51
油性体16 油性体6
活塞17 固定件7
阻尼孔171 防漏套盖8
外筒2 环形槽81
封闭端21 油封82
开放端22
内壁23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结构及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避震器包含圆筒形的外筒2,装设于外筒2内的内筒3及装设于内筒3内的弹簧4。该外筒2的两端分别为封闭端21及开放端22,外筒2的内壁23为光滑面,封闭端21内装设阻尼杆5并填装具有黏滞性的油性体6,外筒2的开放端22供内筒3插入设置;内筒3自外筒2的开放端22伸入,使得内筒3形成一伸入外筒2的遮蔽端31及露于外筒2的外露端32,外露端32上设置一固定件7,将弹簧4锁固定位于内筒3中;防漏套盖8包覆设置于外筒2的开放端22与内筒3外露端32所形成的插接部间,使得防漏套盖8得以完全封闭外筒2之开放端22。
所述的内筒3或外筒2可由低摩擦系数的金属材料所制成,但并不以此材质为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德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33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温等离子体消毒灭菌设备
- 下一篇:螺旋弹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