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趴靠两用枕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6027.4 | 申请日: | 200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972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谢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友群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特别涉及一种趴靠两用枕。
背景技术
对于广大上班族而言,中午能够小睡一会将有更充足的精神迎接下午的工作,但由于工作场地条件限制,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躺到床上休息,而只能将就着趴在桌上休息。而坚硬的桌面以及用手臂支撑头部的方式使这种趴睡方式很不舒服。另外,如果在床上俯卧,对于某些必须要保持俯卧体位的病人或其它有此种需要的特殊人员,就更需要更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现在市场上虽生产出了一些可以支撑头部的趴靠两用枕,但透气性不是很好,且只能保护头部,不利于手臂等其他身体部位的保护,特别是女性,容易挤压胸部,不利于健康。另外,很多人在坐的时候喜欢在腰背部放上一块靠枕,腰背部有了支撑,坐起来更舒服,普通的靠枕只能对腰背部进行支撑,但很多时候人们不但希望腰背有支撑,头肩部也希望有支撑,这样才是最舒服坐靠姿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趴靠两用枕,做趴枕用时,透气性好,对手臂提供支撑,且不会挤压身体前部;做靠枕时可以给头肩部以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趴靠两用枕,所述趴靠两用枕由一环形主枕和两条形副枕连接组成,主枕和副枕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并形成一“V”形,主枕上设有连通环内外的换气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换气通道为设于主枕侧面上的透气孔。
作为优选,所述换气通道为设于主枕底面上的通槽。
作为优选,所述换气通道为与主枕底面连接固定的镂空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的透气孔设在主枕侧面的中下部。
作为优选,上述趴靠两用枕的条形副枕为长椭球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这种趴靠两用枕在主枕上设有换气通道,使其透气性良好,面部趴于主枕上时也能呼吸通畅;在主枕一侧的两条形副枕形成“V”形分别支撑两手臂,使身体前部悬空不被挤压,手臂与身体前部都不直接与硬面接触,使人能轻松保持俯卧姿势很久;另外,当人们坐着时也可将主枕垫在头部后,将两副枕垫于肩后或直接搭于肩前,做靠垫使用,头部与肩部也有了柔软支撑,感觉更舒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趴靠两用枕,所述趴靠两用枕由一环形主枕1和两条形副枕2连接组成,主枕1和副枕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并形成一“V”形,主枕1上设有连通环内外的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为设于主枕1侧面上的透气孔3。所述的透气孔3设在主枕1侧面的中下部。所述的条形副枕2为长椭球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趴靠两用枕,所述趴靠两用枕由一环形主枕1和两条形副枕2连接组成,主枕1和副枕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并形成一“V”形,主枕1上设有连通环内外的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为设于主枕底面上的通槽4。所述的条形副枕2为长椭球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趴靠两用枕,所述趴靠两用枕由一环形主枕1和两条形副枕2连接组成,主枕1和副枕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并形成一“V”形,主枕1上设有连通环内外的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为与主枕底面连接固定的镂空支架5。所述的条形副枕2为长椭球体。
这种趴靠两用枕在主枕1上设有换气通道,使其透气性良好,面部趴于主枕1上时也能呼吸通畅;在主枕1一侧的两条形副枕2形成“V”形分别支撑两手臂,使身体前部悬空不被挤压,手臂与身体前部都不直接与硬桌、床面接触,使人能轻松保持俯卧姿势很久;另外,当人们坐着时也可将主枕1垫在脑后,将两副枕2垫于肩后或直接搭于肩前,做靠垫使用,头部与肩部也有了柔软支撑,感觉更舒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友群,未经谢友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6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中药敷剂
- 下一篇: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