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索线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7652.0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7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建明 |
主分类号: | F16C1/10 | 分类号: | F16C1/10;F16C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张亦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索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机车、自行车等使用的导索线。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在汽车、机车、自行车的刹车变速传动方式是用钢丝索在一个钢质螺旋状的软管内工作,施加的作用力通过钢质软管内的钢索传送,达到传动外力的效果,但是这种结构的钢质软管存在以下的问题:1、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以及电镀层因为摩擦而脱落造成生锈,传送的力量由于生锈所产生的阻力造成施力愈来愈多,给操作者增加操作上的困难,2、钢质软管由于制造是螺旋状缠绕,在缠绕中会产生的空隙造成作用力的损失以及作用效果不明确,3、由于钢质软管为螺旋状结构,因此其间隙在弯折时会增大间距,阻碍内部钢丝索线的运动,加速钢丝索线的磨损,降低钢丝索线的灵活性,4、传统的钢线一般外面包覆PVC材质,在回收时会造成单一材质分离回收困难,并且回收时PVC会产生有毒气体,造成环境污染。上述问题在对车辆操作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导索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索线,包括索线和包裹索线的导壳,其中所述导壳由导壳单元组成,其中导壳单元包括前端部、后端部和贯穿导壳单元的空腔,所述前端部为球面凹槽,所述后端部为凸形球面,两个导壳单元之间通过凸形球面与球面凹槽球面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索线,其中所述索线包括软性材料空心衬管和设置在软性材料空心衬管内的钢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索线,其中所述软性材料空心衬管为塑料空心衬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索线,其中所述导壳为耐腐蚀金属导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索线,其中所述空腔在前端部的开口直径大于后端部开口直径。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两导壳单元之间采用了球面接触,因此在弯折时导壳单元之间不会产生螺旋状结构在弯折时所产生的空隙,因此在受力时候能够100%传送作用力,不会造成能量的损失;
2、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两导壳单元之间采用了球面接触,球形面具有可以自由滑动的特点,克服了原先螺旋状管体自身刚性的缺点,在弯折时导壳不会折断,可以有效的保护导壳内部的索线;
3、在本实用新型中钢索被包裹在软性材料空心衬管内,因此可以有效避免钢索与导壳之间的直接摩擦,更好的保护了钢索,减小了钢索的磨损;
4、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采用了导壳和软性材料空心衬管对钢索进行了两级保护,因此减缓了钢索的老化和生锈的速度,使得钢索在传动力时更灵敏。
5、本实用新型摒弃了外面包覆PVC材质的钢线,采用了将钢索置于软性材料空心衬管内的结构,因此在产品回收时只有铝合金成分和其他单一原材料,易于材料的回收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6、空腔在前端部的开口直径大于后端部开口直径便于穿管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壳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索线结构示意图。
其中:1、索线,2、导壳,21、导壳单元,211、前端部,212、后端部,213、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能够被更好的理解,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壳单元结构示意图和导索线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索线,包括索线1和包裹索线的铝合金导壳2,其中所述铝合金导壳2由若干个导壳单元21组合而成,每个导壳单元21包括前端部211、后端部212和贯穿导壳单元的空腔213,所述空腔213连接前端部211和后端部212,空腔213在前端部211的开口直径为后端部212开口直径的2倍,所述前端部211为球面凹槽结构,所述后端部212为凸形球面结构,两个导壳单元21之间通过凸形球面与球面凹槽球面接触进行组合连接;所述索线1包括塑料空心软管和设置在塑料空心软管内的钢索。
组装时,在把钢索穿过塑料空心软管后将导壳单元逐个套接在塑料空心软管外,将导壳单元后端部的凸形球面抵入前端部的球面凹槽内,组成导索线后将导索线两端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建明,未经肖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76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