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疝气康复裤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0117.0 | 申请日: | 200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001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军 |
主分类号: | A61F5/24 | 分类号: | A61F5/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3000湖北省宜昌***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疝气 康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健裤,特别是一种用于腹股沟疝患者使用的新型疝气康复裤。
[背景技术]
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最多发生于腹部,主要为腹股沟疝为常见。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85%-90%。腹股沟疝的男女发病率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疝的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法。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的缺点:创伤较大、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拉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慢,并有损伤精索、神经等的可能。而且婴幼儿和体质差的老年人不宜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的费用高昂,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接受,不易推广。
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为使用疝气带治疗。现市场上疝气带的品种不少,但其共同的缺点是:设计思路陈旧,结构复杂,佩戴不便、不舒适,实用性较差,治疗效果差等。现有的疝气带设计不够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特点,其上顶住腹壁薄弱处(内环口、直疝三角)的突出物位置不能任意调节,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使用,且对腹壁薄弱处(内环口、直疝三角)的压力不够强大、恒定,所以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疝带需要在穿上内裤前,单独佩戴,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顶住腹壁薄弱处(内环口、直疝三角)的突出物位置可任意调节固定、对腹壁薄弱处(内环口、直疝三角)的压力可调、且压力恒定的方便穿戴的新型疝气康复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疝气康复裤,包括内裤和疝带,内裤的裤腰设置有裤腰松紧带,裤腰松紧带下方内侧设置疝带连接处,所述的疝带包括突出物、软垫、硬垫和调节带,突出物固定在软垫上,软垫固定在硬垫上,硬垫与调节带相连,调节带的两端部通过疝带连接处和内裤相连,调节带上设置可调整调节带长短的卡扣,硬垫上设置硬垫卡扣,调节带设置为松紧带,其宽度大于硬垫卡扣,硬垫通过硬垫卡扣活动的固定在调节带上。
所述的硬垫和调节带之间设置布袋,该布袋为一侧开口的布袋,其内放入可取出的空气调节袋,该空气调节袋为一内置泵式空气袋。
所述的调节带和疝带连接处的连接方式为纽扣与扣眼式、卡扣式、弯钩与弯孔式之一。
所述的调节带和疝带连接处的连接方式为卡扣式,调节带的端部设置卡扣,其通过侧下开孔进入疝带连接处的连接套中,实现活动固定连接。
所述的裤腰松紧带下方设置X个疝带连接处,4≤X≤20。
所述的裤腰松紧带设置为纽扣与扣眼的连接方式、弯钩与弯孔的连接方式、条扣相连固定的连接方式之一。
所述的疝带设置有两根。
所述的突出物形状为半圆形、半椭圆形之一。
所述的突出物的直径为2-8cm,其内填充治疗中药。
所述的裤腰松紧带采用纽扣与扣眼的连接方式,裤腰松紧带的一端设置纽扣,另一端设置扣眼。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硬垫卡扣和疝带连接处可以调整软垫上的突出物至腹壁任意位置,使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疝气康复裤适合所有腹股沟疝患者使用;在所述的硬垫和调节带之间设置布袋,其内放入可取出的空气调节袋,使得本实用新型顶住腹壁薄弱处的突出物对腹壁薄弱处(内环口、直疝三角)的压力可调,且压力恒定,具有持续良好的康复效果;再有本实用新型与内裤设计为一体,方便穿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疝气康复裤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疝带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硬垫卡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疝带的另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裤腰松紧带结构示意图;
图6为裤腰卡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疝气康复裤,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军,未经唐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01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