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选择性采油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0345.8 | 申请日: | 2009-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642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传绪;杨春宇;刘遵权;吴建成;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34/06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成 |
地址: | 163453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选择性 采油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油田油井分层生产中的一种管柱,具体地说是一种在不动全井管柱的情况下,在四个层位以内选择四层中的任意单层或多层组合生产的一种选择性采油管柱。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生产进入中晚期,原油的含水率不断上升,对油井分层生产工艺的成本、技术可靠性和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逐渐向着找水、堵水及生产管柱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实现在不动生产管柱的情况下,完成找水、堵水、分层或合层生产,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有选择的改变生产层位。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机械找堵水工艺,常规的机械找堵水工艺是分开进行的,找、堵水施工后换层需重新作业,使找堵水施工作业量增大,施工效率低,有效封堵率低。近几年出现智能化找堵水技术,但成本高,且为一次性的,也有一些找堵水及生产管柱一体化技术,但存在控制开关状态容易模糊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免开关状态模糊,可在不动全井管柱的情况下,在四个层位以内选择四层中的任意单层或多层组合生产的一种选择性采油管柱,该选择性采油管柱设计简单、操作可靠、生产成本低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选择性采油管柱,包括与抽油泵连接的筛管及与筛管连接的捅杆,预置在射孔段的封隔器及井下开关,所述的井下开关按生产层和位数量的需要预置在封隔器的下部,与固定在捅杆上开关控制器上下相互对应;
而所述的开关控制器为上下端分别有内外连接螺纹、外圆上有轴肩的轴形件;
所述的井下开关包括上下端分别与上接头及下阀体连接的上阀体,上阀体的外圆上有一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上有平行于轴线的阶梯形阀孔与上阀体的中心孔相通,阶梯形阀孔内上下置有弹簧及阀球,且阶梯型阀孔的下段孔径与阀球直径差为负值;而下阀体腔内置有可上下移动滑套,其下段的侧壁上开有平行于轴线的径向通槽,并形成弹性凸爪;而滑套的外壁有卡簧槽与下阀体内壁上的环槽相对,槽卡簧槽与环槽内置有卡簧。
所述的下阀体内壁上的环槽为上下2个;封隔器、井下开关及井下开关控制器均为1-4个;上阀体上的轴向阶梯形阀孔沿周向分布;滑套与上接头及上阀体内壁间有密封件;上阀体与上接头及下阀体外壁间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效果:由于在捅杆上安装开关控制器,且开关控制器的位置是根据生产层位和数量的需要相对于已固定的井下开关而设置,通过生产管柱的上下移动,使捅杆带动其上的控制器在井下开关内上下移动并控制开关内的滑套上下移动,从而关闭或打开开关内中上阀体的阶梯型阀孔,使井下开关的中心孔与外部导通或关闭;而且开关及开关控制器的数量与所要控制的层位对应,从而实现了不动全井管柱情况下,通过上提或下放生产管柱,就可以控制四个层以内任意单层或多层位的开和关,实现各层位的找堵水,达到选择开采任意层的目的;并且该开关通过生产管柱上移,使开关复位,可避免开关状态模糊的问题发生;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操作可靠,生产成本低廉,工人的劳动强度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序号6井下开关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序号4井下开关的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中序号12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6为附图1中序号4井下开关的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抽油泵 2-筛管 3-封隔器 4-井下开关 5-捅杆 6-开关控制器 7-上接头 8-密封圈 9-密封件 10-弹簧 11-钢球 12-上阀体13-密封件 14-密封圈 15-下阀体 16-滑套 17-卡簧 18-轴肩 19-阶梯形阀孔 20-环形凹槽 21-卡簧槽 22-环槽 23-径向通槽 24-弹性凸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03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