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2195.4 | 申请日: | 200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82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安跃;严鹏;张明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24 | 分类号: | H01H71/24;H01H7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型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开关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型塑壳断路器。
背景技术: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采用聚酯绝缘材料模压而成的外壳,所有部件都装在这个封闭型外壳中。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多为非选择型,根据断路器在电路中的不同用途,分为配电用断路器、电动机保护用断路器和其他负载用如照明断路器等。常用于低压配电开关柜中,作配电线路、电动机、照明电路及电热器等设备的电源控制开关及保护。
一般来说,断路器包括塑料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接线组件、触头系统、操作机构和脱扣装置;所述触头系统包括三个动触头和三个静触头;所述操作机构与所述脱扣装置相配合,脱扣装置可触发操作机构使其完成自动分闸动作。现有的脱扣装置种类繁多,例如电磁脱扣器、欠电脱扣器、分励脱扣器等;目前常见的线圈式电磁脱扣器多用于漏电保护器中,其水平设置在底座上,数量只有一个,用于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以及远程控制下实现自动分闸动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反应灵敏、性能稳定可靠的智能型塑壳断路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型塑壳断路器,包括塑料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接线组件、触头系统、操作机构和脱扣装置;所述触头系统包括三个动触头和三个静触头;所述脱扣装置包括三个电磁式过流脱扣器和一个脱扣杆组件,所述各过流脱扣器垂直设置、且位于相应的一个动触头的距离所述静触头较远的一侧;所述脱扣杆组件包括一个用于使所述操作机构进行分合闸动作的脱扣杆和一个为所述脱扣杆提供复位弹力的扭簧,所述脱扣杆与塑料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各过流脱扣器包括一个设有滑孔的绝缘管、一个套设在所述绝缘管上的线圈、一个可在所述绝缘管滑孔中做上下往复滑动的动铁芯和一个用于为所述动铁芯提供复位弹力的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绝缘管滑孔中,且位于所述动铁芯的下方;所述动铁芯在做上下往复滑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脱扣杆转动,从而使得所述操作机构进行分合闸动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该智能型塑壳断路器还包括三个过载脱扣器,所述各过载脱扣器是双金属片式热脱扣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过流脱扣器中线圈的进电端通过软连接与相应的一个动触头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过流脱扣器还包括一个导电底座,所述导电底座通过软连接与相应的一个动触头电连接,且所述导电底座与过流脱扣器中线圈的进电端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过流脱扣器中的绝缘管、线圈、动铁芯和弹簧均沿垂直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包括三个垂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电磁式过流脱扣器和一个脱扣杆组件,每个电磁式过流脱扣器与相应的一个动触头配套使用;由于所述电磁式过流脱扣器采用线圈式电磁脱扣器,其结构紧凑、合理,触发动作反应迅速,性能稳定可靠,,可以在过压、过流以及欠压情况下及时脱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智能型塑壳断路器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所示标记:塑料底座1,接线组件2,触头系统3,动触头31,静触头32,操作机构4,脱扣装置5,过流脱扣器51,绝缘管511,滑孔5111,线圈512,动铁芯513,弹簧514,导电底座515,脱扣杆组件52,脱扣杆521,过载脱扣器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明了,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和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智能型塑壳断路器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是一种低压智能型塑壳断路器,包括塑料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上的接线组件2、触头系统3、操作机构4和脱扣装置5;所述触头系统3包括三个动触头31、三个静触头32和三个过载脱扣器6;所述脱扣装置5包括三个电磁式过流脱扣器51和一个脱扣杆组件52,所述各过流脱扣器51垂直设置、且位于相应的一个动触头31的距离所述静触头32较远的一侧;所述脱扣杆组件52包括一个用于使所述操作机构4进行分合闸动作的脱扣杆521和一个为所述脱扣杆521提供复位弹力的扭簧,所述脱扣杆521与塑料底座1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环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21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级隔热材料
- 下一篇:利用转录因子转染牛体细胞成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