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放控制装置及排放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8716.7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95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乔治·史蒂夫·萨洛卡;艾伦·H·梅茨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8 | 分类号: | F01N3/08;F01N3/20;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美国密执***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放 控制 装置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放控制装置及排放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充分升高的温度下,催化排放控制装置开始表面反应以处理发动机的排气。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将催化剂暴露于热发动机排气而加热催化剂表面。当表面温度上升至活化温度(起燃温度)之上时开始该表面反应。然而,在起燃之前通过该催化剂的排气可未经所需级别的处理就离开排放控制装置。因此,减少开始催化反应所需的时间以及减少未经足够的所需处理就排出的排气量是有利的。
一个增加排放控制装置的温度的方案是将除了来自热排气传递的热之外的能量转移至该装置。例如,微波能量发生器可用于促进更快的催化剂加热。微波能量可用于加热排气流中的水分子,这些水分子随后将热量转移至催化剂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排放控制装置和排放控制系统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排放控制装置,该排放控制装置包含罐体;催化剂基体,所述基体具有进口端、出口端和两者之间的外表面;包围所述外表面的微波能量反射套筒,其中所述套筒和基体保持在所述罐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排放控制系统,包含:微波发生器;配置为从所述微波发生器接收微波能量的波导(waveguide);及配置为从所述波导接收微波能量的排放控制装置,所述排放控制装置进一步包含:罐体、具有进口和出口的基体、包围所述基体的微波能量反射套筒,其中所述套筒和基体保持在所述罐体中,及至少两个分别连接至所述基体的进口和出口的微波能量反射网格端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内燃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放控制系统,该排放控制系统包含微波系统,该微波系统至少包含:微波能量发生器;及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微波能量发生器的微波能量的波导;连接至所述微波能量发生器的排放控制装置,所述排放控制装置包括罐体、具有进口端、出口端和两者之间的外表面的基体和包围所述外表面的微波能量反射套筒;其中所述微波能量反射套筒和基体保持在所述罐体内;及配置为调节微波能量发生器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响应来自所 述内燃发动机的排气状况调节微波能量发生器。
例如,当催化剂基体的温度低于起燃温度时,微波发生器可将微波能量供应至排放控制装置。包围该基体外表面的微波能量反射套筒可减少从该罐体的径向微波能量损失。这样,该系统可具有降低的能量损失,因此可减少加热催化剂所需的微波能量和/或减少达到起燃温度的时间。因此,用相同的供应功率可实现更低功率需求和/或更快的加热时间。
如另一个示例,在开始排放控制反应之后可通过响应基体温度、发动机状况(engine condition)或排气状况调节该微波发生器的运转来调节供应给基体的微波能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微波发生器配置为当所述催化剂的温度低于所述基体的表面上的活性催化剂粒子的活化温度时,由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能量供应至排放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减少开始催化反应所需的时间以及减少未经足够的所需处理就排出的排气量。
应理解上面的概述提供用于以简化的形式引入将在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选择的概念。不意味着确认所保护的本实用新型主题的关键的或实质的特征,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唯一地界定。此外,所保护的主题不限于克服上文或本公开的任何部分中所述的任何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内燃发动机10和关联部件。
图2示出排放控制装置和加热系统的立体图。
图3示出排放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4示出示例运转的高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显示了可包括在机动车辆的推进系统中的多缸发动机10的示意图。发动机10可至少部分地由包括控制器12的控制系统和车辆驾驶员162经由输入装置160的输入控制。在这个示例中,输入装置160包括加速踏板和用于产生成比例的踏板位置信号PP的踏板位置传感器164。燃烧室108可经由进气管道102从进气歧管106接收进气并且可经由排气管道110排出燃烧气体,并且也可接收直接喷射进燃烧室108内的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8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涡轮增压中冷式矿用防爆柴油发动机
- 下一篇:油井避难逃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