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9051.1 | 申请日: | 200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6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张廷位;青奉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老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20 | 分类号: | A61L2/20;A61L2/14;A61L101/22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吕建平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过氧化氢 等离子体 灭菌 蒸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领域,涉及一种材料或物体消毒的装置,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蒸发器。
背景技术
一种经常使用的给医疗器械消毒的方法是使该装置与汽相化学杀菌剂例如过氧化氢接触。在许多这样的灭菌器中,优选的方式是以液态形式输送杀菌剂且使其在灭菌器内汽化或电离使其等离子体化,以达到杀菌的目的。采用等离子体消毒是最近出现的一种用于外科设备消毒的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常用液态杀菌剂是高浓度的过氧化氢,它是一种强力氧化剂,使用过氧化氢蒸汽灭菌显示出具有优于其它化学灭菌法的一些优点(例如参见USP-4169123和USP-4169124),而且过氧化氢和等离子体结合有另一些优点,如1987年2月17日授予Jacobs等人的USP-4643876中所述。但是过氧化氢浓度过高会给存储和搬运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一般是先将浓度为60%(重量)左右的过氧化氢溶液装进卡式盒中,并小心搬运这种卡式盒以尽力防止破坏其完整性,避免过氧化氢释出的不幸事件发生,然后再将其转移到灭菌器中,进行后续的灭菌程序。
在这些公开文献中,过氧化氢蒸气自过氧化氢水溶液中产生,这保证系统中存在水气,要使蒸汽相过氧化氢起作用或者显示其最大杀孢子活性需要存在水气。但是,在较高压力下,例如大气压下,系统中的过量水可能冷凝。因此,必须减小灭菌室中的相对湿度之后,才能通入含水的过氧化氢蒸汽。包含扩散受限制区域(如细长的腔)的物品灭菌,对于从过氧化氢水溶液产生过氧化氢蒸汽的方法来说是提出一个特殊的任务,因为:1、水有高于过氧化氢的蒸汽压,而且从水溶液中气化的速度高于过氧化氢;2、水有比过氧化氢更低的分子量而且在蒸汽态下扩散的比过氧化氢快。由于这些原因,当过氧化氢溶液气化时,水首先以较高的浓度接触待灭菌物品。因此,水蒸汽就变成阻止过氧化氢蒸汽进入扩散受限区域(例如小缝隙和细长的腔)的屏障。
Cummings等人的专利USP-4744951介绍了一种从过氧化氢和水的相当稀溶液中浓缩过氧化氢并以蒸汽形式向灭菌室供给浓缩的过氧化氢的方法。此法涉及从溶液中蒸发大部分水并除去水蒸汽,然后将浓缩的过氧化氢蒸汽注入灭菌室之中。此浓缩的过氧化氢溶液优选浓度为50-80重量百分比。此法的缺点是由于水仍然处于此溶液中,所以它会首先挥发、更快的扩散,并首先与待灭菌的物品接触。此作用在细长的腔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灭菌器的(提纯装置)蒸发器,此装置主要是利用降压/升温法将具有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分离,使其浓度(即纯度)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蒸发器,包括:蒸发室,用于盛装含水过氧化氢灭菌剂并可对其加热使之汽化;冷凝室,用于将通过其中的汽化状态的过氧化氢冷凝为液态并流回蒸发室;控制系统,用于控制蒸发器各组件使之协调工作;所述蒸发室和冷凝室分别设置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加热装置以及温度传感器,蒸发室和冷凝室上下连通,蒸发室温度高于冷凝室温度,冷凝室与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灭菌仓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调节阀门,可允许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真空系统通过灭菌仓对蒸发室和冷凝室抽真空。
作为对蒸发器的进一步改进,可在所述蒸发室和冷凝室之间可以设置隔热板,用于减少蒸发室和冷凝室之间的热传递,保持温度差。所述冷凝室与灭菌仓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与调节阀门相并联的传输阀门,所述传输阀门内径大于调节阀门的内径,允许提纯后的过氧化氢灭菌剂迅速传输至灭菌仓。另外,为提高冷凝室的冷凝效率,可在冷凝室能设置冷凝柱;为检测蒸发室和真空室中的真空度,可设置一个真空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老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老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90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